我国上市公司的担保风险及其防范初探(2)
2016-08-20 01:11
导读:3.企业融资渠道匮乏。除了上市、发行债券和贷款外,企业的其他融资渠道几乎没有,况且目前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还不够成熟,向银行贷款仍为企业主
3.企业融资渠道匮乏。除了上市、发行债券和贷款外,企业的其他融资渠道几乎没有,况且目前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还不够成熟,向银行贷款仍为企业主导性融资渠道。加之我们在社会信用方面还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银行向企业放出借贷资金时,常常以有上市公司担保为前提条件,这使得本应由银行承担的借贷风险转变为上市公司的担保风险。
4.担保市场欠发达,中介机构不够成熟。上市公司在对外提供担保时,很需要有权威的中介机构能够对被担保企业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目前这类中介机构还几乎不存在。另外,目前我国的担保业还不够发达,担保行为及其风险过度集中在上市公司和银行身上,担保的行为和风险无法合理地向其他担保主体分散和转移。
三、防范我国上市公司担保风险的建议
单纯就体系而言,我们国家关于担保行为的各项规定已经基本完善。但上市公司非理性担保却出现如此严重的,其原因已超越了单纯的担保概念。在担保问题的背后,还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和诚信道德建设的缺失等原因。要从深层次消除隐患,必须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上市公司担保风险的防范机制:
1.加强股东维权意识,倡导中小股东积极行使和维护股东权利,推动上市公司逐步走向优化治理和改善经营的轨道。在制度层面上,必须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改变“一股独大”现象;而从角度看,则需要有关各方在制订有关担保制度时,采取系统思维的方式,充分考虑到多数中小股东的利益,形成有效的有利于中小股东维护自身权益、防范担保风险的机制。
2.上市公司在对外提供担保时,应该树立较强的防范担保风险意识,并且积极采取有效的手段。目前大多数公司提供担保时,还缺乏一定的反担保意识。上市公司在对外提供担保时,应该要求被担保以资产、土地使用权证、股份等做抵押,以规避债务悬空所带来的风险。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上市公司内部应建立一套系统、严密的担保风险防范体系。应当建立对被担保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的评价体系,以及建立遵循严谨完善的决策机制进行担保事项决策的系统。借此提高企业的风险识别能力,增强决策的性,从而降低担保风险。
4.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健全担保市场,提高中介机构的职业素质,建立公开、规范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一方面为上市公司创造良好的外部理财环境,另一方面为上市公司的科学理财、理性担保提供科学的决策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