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的传导机制研究
2016-08-26 01:04
导读:工商管理论文毕业论文,我国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的传导机制研究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
摘 要:本文运用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我国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的传导机制进行分析。首先,考虑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得出从长期来看,生产者价格是消费者价格的单向Granger原因;其次,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生产者价格是消费者价格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可能意味着,从长期看,影响国内通货膨胀的因素供给方的作用相对要大于需求方。最后,对货币供给冲击效应进行再检验,发现产出(GDP)最先对货币供给冲击做出反应,价格水平随后做出反应,但是对价格水平的效应将持续更长时间。这与Gregory Chow等的结论是一致的。
关键词:价格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中图分类号:F0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9)12-0049-06
一 、引 言
生产者价格与消费者价格之间的传导机制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衡量通货膨胀(或紧缩)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CPI反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生产者价格指数则反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根据经济理论,一般把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作为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先导指标,而CPI对PPI也有反馈机制。究竟这种传导机制是如何作用的,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结论不尽相同。
Cushing 和 McGarvey[1]对美国的价格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表明,从生产者价格到消费者价格的传导机制比从消费者价格到生产者价格的传导机制更重要。Todd E.Clark[2]全面分析了生产者价格对消费者价格的传导机制的各种可能原因,并且运用回归分析和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美国数据做了实证分析,得出从生产者价格到消费者价格的传导机制比较微弱的结论。Caporale等[3]对G7 国家的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传导机制进行研究,考虑了由货币政策传导机制(transmission of mocomary policy)引起的因果关系,使用了Toda和Yamamoto(1995)介绍的适用于不稳定系统的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检验CPI和PPI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得到有效的检验结果。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从近期国内文献看,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选择了以下几个角度:
第一种是从价格传导机制是否发生变异的角度分析。刘敏等[4]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从多个角度对山东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包括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生活资料出厂价格指数)与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做了分析,其结果表明,PPI和CPI间具有较高的线性相关关系;PPI对CPI的影响有明显的滞后期,但是PPI的上涨最终势必会传递到CPI上;从长期来看,PPI的波动幅度一般大于CPI的波动幅度,但是两者总的变动方向往往是一致的或接近的,也就是说所谓的价格传导机制变异从数据上得不到证实。何新华[5]分析了不同价格指数间的区别及联系,通过仔细观察各价格指数的变化情况以及使用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China_QEM)建立了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得出上下游工业的价格传导规律并未发生变异的有益结论。
第二种是研究价格传导机制的长短期动态关系。张延群[6]采用二阶单整协整向量自回归模型构造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间的长期动态关系。该模型的分析表明,从长期看,CPI决定了系统中价格指数的长期趋势;并且建立了各指数间的一阶单整协整向量自回归(I(1)CVAR)模型分析指数间的短期关系。从短期来看,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变动是其他价格指数发生变动的推动力量。
此外,程建华等[7]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K-L信息量、时差相关分析等技术,分析了各宏观经济变量对价格水平的影响以及指标间的先行关系;并对我国物价传导机制做了较深入的探讨,分别分析了上游价格向消费价格的传导机制和生产资料价格向分类消费物价的传导机制。分析表明,在市场化较为完善的行业或领域,价格传导机制畅通;而一些由政府控制或存在垄断的行业,价格传导发生阻塞。这些结论为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贺力平、樊纲、胡嘉妮[8]利用2001年1月至2008年7月的CPI、PPI数据分析两指数间的带动关系,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消费者价格指数是生产者价格指数变动的Granger原因,两者之间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据此得出结论:在所考察的时期内,在影响以消费者价格指数来衡量的国内通货膨胀中,需求方面的因素相对大于供给方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