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趋势及启示(2)
2017-02-07 01:11
导读:二、两种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趋势 (一)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趋势。首先,从企业融资结构看,为防止公司被敌意并购,减少市场风险,美国企业开始大
二、两种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趋势
(一)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趋势。首先,从企业融资结构看,为防止公司被敌意并购,减少市场风险,美国企业开始大量回购公司股票,通过债券市场筹集资本,使企业融资结构表现为内部融资占主导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美国企业内部融资、债务融资、新股发行的平均比例由65%、32%、3%变化为77%、36%、-13%。其次,从公司股权结构看,伴随着企业融资结构变迁,公司股权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明显的特征是各种机构投资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到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机构投资者资产占企业总资产比例已由80年代的33.9%提高到近50%。控股比例的上升改变了公司控制权的结构,一些机构投资者已行动起来积极介入公司治理,迫使那些经营乏术、管理无方的高层经理下台。机构投资者在积极行使控制权的同时,由于它们通常持股比例较大,交易成本较高,当公司经营出现问题时,很难及时退出。因而,从长期来看,其安定性也有增强的趋势,这也被称为机构投资者在美国公司治理中的“觉醒”。
资本结构的新变化,使英美公司治理的演进趋势表现出一些新特点:(1)放松银行对持有公司股票的限制。由于银行的双重身份能够在公司治理中发挥证券市场所不能很好承担的“相机治理”的监督作用,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美开始重视银行的作用,并逐渐放松对银行的限制。如,90年代以来,美国的政治法律和社会意识逐渐默许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权力增长。不少州还积极修改法规,放松投资限制,以招来有实力的大公司进驻。1995年美国解除禁令,鼓励银行从事证券经营,限制金融机构持股不超过5%的规定也出现松动趋势。1999年11月,美国宣布实施《金融业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使银行的能量得到进一步释放,银行开始以股东和债权人的双重身份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相机治理”作用。同时,美国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管制也日渐放松,1992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放松委托投票权制度中有关股东之间联系的信息披露的法律限制,允许股东之间直接联系,允许股东就公司治理结构提供有约束性的建议。英国在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