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物流企业的品牌之疼

2017-08-07 06:19
导读:工商管理论文毕业论文,物流企业的品牌之疼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物流企业的品牌之疼 佚名 (2004-5-25 9
物流企业的品牌之疼
佚名 (2004-5-25 9:46:48)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挂着“物流”牌子的企业犹如过江之鲫,达到了惊人的几十万家,但真正能够在世界上叫得响亮的牌子,却是屈指可数。对于刚刚起步的国内物流业来说,品牌成了业界的一种难言之疼。

而另一边厢,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DHL、UPS、FedEX、EXEL、TNT等品牌却气势如虹,在中国市场上一展拳脚。相较于这些外来品牌,在国内已经经营了几十年的老传统国有企业转型过来的像中外运、中远物流和中海物流、中邮物流以及新兴的宝供物流等“本土品牌”,普通民众却陌生得多。

本土物流企业的品牌软骨症

在逐步开放的物流市场,企业取胜的主要手段已不再单纯以产品本身来竞争,追求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似乎已经成了许多知名企业的共同诉求。未来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将是品牌的竞争,品牌战略的优劣将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的法宝。

不难发现,从传统业务“脱胎换骨”转向现代物流的本土企业,在不断开拓本身经营实力的同时,并没有真正认真地对自我品牌进行认证和评估。在一般情况下,除了用铺天盖地的广告来扩大影响,除了在各类研讨会上“王婆卖瓜”般地自卖自夸外,愿意在铸造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品牌上下“功夫”的物流企业,现在看来还是少数。
缺乏理念的企业形象是模糊而又不稳定的,因此,药方之一就是强化品牌意识,树立正确的品牌理念。UPS的“最好的服务,最低的价格”、中铁物流的“向社会提供高效率的专业物流服务”、海尔的“真诚到永远”的理念给其品牌注入了强有力的前进动力。正确的品牌理念是创建品牌、占领市场的向导,不致使企业盲目地前进。同时正确的理念还应该符合时代和顾客心理的要求。因为每个时代的人对品牌的认识和品位也不一样,所以我们还应该注意跟着时代的脚步走,做好意识的转移。美国这个国家,曾经就经历了个人主义的品牌模式和功利主义的品牌模式两阶段,也就是这两种意识的驱使,使得他们国家的品牌都很有个性,例如万宝路的牛仔精神、麦当劳家的温暖、可口可乐美国独特的饮料文化等等。但现在美国企业的品牌模式和意识就完全不一样了,它彻彻底底的被转移成了现代意识,即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完美结合,通用电器、宝洁公司、微软公司等,都是以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为基础,强化知识化和国际化的现代意识管理的培养。物流企业在品牌路上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另外,物流企业应确定准确且个性化的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设计、塑造、发展品牌形象的核心和关键。只有正确的定位,才能占据竞争形势。在品牌策划人看来,要搞好品牌定位,一般要遵循消费者导向原则、差异化原则、个性化原则和动态调整原则。一般来说,企业品牌的创立关键在于企业定位的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是企业要对目前和未来市场有个准确的定位,从数量资料上看我国物流市场前景,在我国工业企业中,把原材料物流外包给3PL的仅18%,把销售物流外包给3PL的也只有16%。只有把握了市场的发展动脉,才能制造出发展空间。这是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核心是STP,即细分市场(Segmenting)、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和具体定位(Positioning)。定位策略的运用,即在于创造和渲染企业和产品的个性化特色。从企业的性质来看,物流企业应该把自己的公司定位在专业化、国际化的物流企业。海尔就是在满足自身物流需求的同时,其物流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其第三方物流企业定位是以大型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和电子商务公司为服务对象,为包括原材料物流、生产物流、成品物流和销售物流在内的供应链过程提供物流支持为服务内容,以提供物流能力评估、系统设计与咨询和全过程物流代理为服务方式。

上一篇:探析私营企业的管理弊端及应对措施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