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长三角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分工必要性研究(1)(2)

2017-08-11 03:23
导读:生产性服务业,最早由Greenfield(1966)提出,经由Browning和Singlemann(1975)发展得到进一步深化。生产性服务是指市场化的、非最终消费服务,即作为其它产

  生产性服务业,最早由Greenfield(1966)提出,经由Browning和Singlemann(1975)发展得到进一步深化。生产性服务是指市场化的、非最终消费服务,即作为其它产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生产性服务业有以下特点:第一,生产性服务是中间投入品;第二,生产性服务的交易一般涉及知识的交换,这种知识是由提供者经过前期投资积累下来的。因此生产性服务是密集地使用劳动力和其它知识资本;第三,生产性服务的提供具有规模经济性,即知识和技能一旦被掌握,其服务的边际成本就降低;第四,生产性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是定制化的,用于解决购买者的特定问题,存在着服务的差异化;第五,生产性服务的国际贸易受到许多直接或间接的限制。
  尽管服务业很难区分出其服务对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但是将服务业区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在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技术进步方式、服务贸易条件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下表是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业的不同特征。
  
  都市圈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联系紧密。成熟都市圈中最重要的产业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又是都市圈中重要的服务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在以下一些方面推动了都市圈的发展:第一,凭借对科学技术的推动、知识创新的推动、市场开拓的推动、资本运作的推动,为都市圈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第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之间、城市之间相互协调、形成良性循环,为都市圈的整体性的统一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领域和主要渠道,而生产性服务业吸纳高素质就业劳动力方面具有重要贡献,并以此在地区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上提供重要支持。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1996)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有比制造业更为明显的集中趋势。早期的服务业,例如餐饮业、家政服务业、行政管理业等,其产品一般都具有不能储藏和不能转移的特征,这些产品就只能在当地生产、当地消费,具有不可贸易性,所以其分布也比较分散。生产性服务业中如高技术行业,产品具有可储存和低成本快速转移的特征,具有在空间上趋向集中的倾向。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的细化,并由于产业链纵向与横向的扩展和延伸,在规模优势下,很容易形成服务业产业群。生产性服务业的分工不仅对产业本身形成规模优势,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本身的经济效益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这种分工对于避
  
  免地区内产业的恶性竞争,提高整体效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长三角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的必要性
  
  长三角都市圈内产业之间同构化问题导致都市圈融合的障碍,引起学者关注。靖学青(2004)通过计算长三角地区15城市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指出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趋同现象颇为严重。除舟山市,其它14个城市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大部分在0.97以上,其中,沪宁杭苏锡五个城市之间的结构相似系数最大,绝大部分在0.98以上。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主要存在于三次产业这样的宏观层面(江浙沪目前都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没有出现在制造业、服务业这样的中观层面,但是从制造业、服务业的相似系数来看也存在相当程度的产业同构现象。
  上海海关通过出口产品结构重合度指数来测算产业同构情况,2006年前l0个月,长三角出口产品结构重合度指数为59.80。其中,江苏与浙江、上海与浙江分别为63.6%和66.4%, 而上海与江苏更是高达89.8%。这种高度的产业同构将会使长三角地区失去产业布局的层次性和互补性,加剧地区间的竞争程度,造成各种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不利于地区间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的发展,从而阻碍长三角都市圈融合。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长三角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层次性和互补性不明显。在“十一五”规划期间,长三角两省一市的经济发展都把金融、物流、会展业等作为各自的重点。
上一篇:浅析节约型社会建设中我国民用天然气管理(1)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