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简论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1)

2017-08-12 02:28
导读:工商管理论文毕业论文,简论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内容提要】本文从系统科学角度出发,以现代大型企业为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从系统科学角度出发,以现代大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将控制理论引入企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经济激励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新观念——员工激励经营者,一个新制度模型——员工激励经营者机制,一个新理论——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理论。为了改进法人治理结构、增强长远发展动力、提升整体竞争力,本文认为现代和未来大型企业应在正向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立正反馈机制,构造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 【关 键 词】 企业、系统、激励、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Closed-loop Management System
Yucheng Jin 【Abstract】 This paper sets out from system science angle , regarding modern large enterpri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 leading the control theory into enterprise management, which is to be combined with the modern management theory and the economic incentive theory, puts forward a new idea —— Staff incite executives, a new system model —— Incentive system from staff to executives, a new theory —— Positive feedback closed-loop management system theory. For perfecting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strengthening the long-term developing dynamic, improving the integral competitiveness, the paper think that modern and future large enterprises should establish the positive feedback system in the basis of the positive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Enterprise System Incentive Positive feedback 一、引 言 经济似海,企业似舟。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一方面,依水而存;另一方面,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受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的综合作用,企业不断地进行着组织的演变和制度的变迁。从小企业到大公司,再到巨型企业集团;从单人业主制到合伙制,再到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上市公司等等[1]。伴随着企业组织的演变和制度变迁,有一种更能体现人类文明和管理进步的思想与工具,它就是激励。 相对而论,19世纪以前,企业管理思想主流是强硬约束,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约束,就是用残酷、压榨和剥削等词语来描述也不为过。20世纪初,西方企业管理思想开始有了重大转变,泰勒的科学管理、韦伯的组织管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等相继出现[2],标志着企业管理由强硬约束开始向科学约束转变,在这种转变中激励思想开始萌芽。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涌现了激励思想,并逐步形成管理者激励生产者的激励理论。随着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适度分离,20世纪60年代又涌现了所有者对经营者的委托代理理论及其激励理论,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以股东理论为主流的现代企业制度[3]。 受西方企业管理思想的影响,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国企改革,在经历了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制、转换经营机制之后,定位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难题,即如何解决国企所有者管理缺位问题。在私有制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现代大型企业中,所有者通常是一些为数不多的自然人和法人组成,这些所有者通常进入股东会和董事会,进行企业最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决策,一般没有所有者管理缺位难题。即便是上市公司,股东人数成千上万,不能全部进入股东会和董事会,但是毕竟有几位大股东负责企业的最高经营管理决策。国企则不同,所有者是国家(全国人民),人民数以几亿计,任何负责企业经营的自然人和法人,其作为所有者的身份都显得相对微弱,而作为代理人的身份则显得相对突出。 因此,很多著名学者认为,国企改革,除了私有化,别无选择。如香港大学著名教授张五常坚称国企没希望[5]。张五常的断言隐含了一个前提,即在已有理论和制度范围内看,国企不进行产权私有化则没有希望。由此可见,国企若不私有化,改革成功的难度有多大,然而难度再大不等于绝对没有解决之道。 深受思想巨匠卡尔·马克思的影响,我国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中有这样一个结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治之症。” [6]也难怪,面对经济危机,连著名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也无良策,直到马克思逝世后又过了半个世纪,才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打破了这个结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为政府宏观调控和抑制经济危机找到了切实有效的理论和工具。同理,国企改革要想切实有效解决“所有者管理缺位”难题,在引用股东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所有者对经营者激励理论基础上,还应有创新理论和工具。然而这个创新理论和工具在哪里,又是什么呢? 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战略研究所首先提出利益相关者概念,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逐步形成了超越股东理论的先进管理思想——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企业的理论[7]。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虽然先进,但现实中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实施机制仍有不足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上一篇: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的分析(1)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