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市场影响因素的性质、作用和政策含义(1)(2)
2017-08-13 05:43
导读:资金约束 资金约束也是阻碍技术形成,劳动分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实中往往是有技术的没有资金,而有资金的却又往往没有技术。这样就需要两方面
资金约束 资金约束也是阻碍技术形成,劳动分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实中往往是有技术的没有资金,而有资金的却又往往没有技术。这样就需要两方面进行合作,但是由于双方都怕被套牢(hold-up),所以合作很难进行。如果合作后技术成果归技术方拥有,由于技术研发风险大,出资方担心研究方会不恰当的使用资金,比如投入在并不产生商业利益的基础研究上,或开发出资方不感兴趣的技术;同样的,如果合作后技术成果归出资方拥有,研究方就会失去研究的激励,从而降低技术开发的效率。
解决技术交易障碍的方法
技术市场的出现促使劳动分工提高效率。分工在客观上要求各方能够很好的合作,由市场传递的信息将分工的结果整合而生产出最终产品。但是,市场从各方收集的信息具有粘性,即不能在分工形成的各个子任务之间充分的流动(von Hippel,1990,1994)。所以正是信息的粘性才导致技术市场不能良好的运行,分工于是就不能在组织之间展开,因此组织内分工往往更早的出现。更深一层追究下去,也正是依赖环境的技术导致了信息的粘性(Arora,Gambardella,1994)。由于环境不同,人们对一项技术的理解就有差异,因而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不同结构的信息不能够相互兼容,于是就会使技术特别依赖技术以外的变量,即环境。
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上还是要求人们继续深化对自然和科学的认识,在基础领域中研究得越深,就越可能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另外,要对已经成熟的技术结构化,使之成为对各种领域、各个行业进行支持的共性技术(generic technology)。共性技术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统一、标准的平台,从根本上解决了认知性因素带来的环境依赖问题。如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促进了全球个人电脑的标准化,促进了各个行业的信息、技术的交流和分工的发展。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对于隐秘性技术的交易,文献大多数围绕着如何设计合同来解决信息不完全和套牢问题。实际上这种交易的困难类似于买卖双方先交货还是先付款的问题。现实中解决此类问题的制度安排有很多,一般长期合同,关系合同以及声誉机制等为经典的解决办法。除了这些,还有一种“质押”(hostage)合同很常见。质押要求买方分两次付款给卖方。假设技术价值为X,要求买方在一开始付给卖方T1<X,然后卖方将隐秘技术告诉买方,之后买方再支付剩余的X-T1。这里有个前提假设,即技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隐秘技术,另一部分是与隐秘部分互补(密不可分)的知识,而后部分知识是第三方可证实且受到产权保护的。当买方获取隐秘技术时,由于必须使用对方受法律保护的另一部分技术,就必须支付剩余款项。因此,受产权保护的技术相当于一种质押,以保护卖者的权益。
对于有资金约束下技术研发部门如何与出资方合作的问题,一般是在保证研究方一定激励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减少出资方的套牢。通常的做法是,出资方会从第三方引入额外的资金,如银行或其他风险投资等,与其共同承担失败和套牢的风险。这种做法在保证出资方一定收益和事后讨价还价能力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减少了资金成本风险(Agion,Trole,1994)。并且研究还发现,当出资方也有资金约束时,技术研发工作的外包更常见。
共性技术对技术市场的影响
共性技术的开发可以有效的缓解认知性因素对技术交易的阻碍作用。并且共性技术还是其他技术进行交易时进行信息交流和评价的平台。共性技术的增加给技术市场带来的好处有以下两方面:首先,共性技术兼容性强,可以应用于不同企业,甚至不同行业。这样,就大大扩大了技术的市场范围,加强了生产和转让技术的激励。其次,共性技术相对于一般专有技术更容易得到认证,因此产权相应的就更容易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样,共性技术的交易在技术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促进了技术市场的发展。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既然共性技术比专有技术更符合技术市场发展的要求,那么在什么经济结构下企业愿意投资开发共性技术呢?研究认为,一项技术应用的范围以及应用技术生产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两个因素决定了企业是否愿意开发共性技术。技术的应用越广泛,技术市场化潜在利润就越高,企业也就越愿意开发共性技术;技术应用生产产品的差异化越大,每一种细分产品的市场份额越小,这样生产企业就越愿意买进技术而不是开发,这样技术市场的需求就会较大,企业也就越愿意开发共性技术。这种分析应该归功于Bresnahan和Gambardella的研究,他们的逻辑是:开发一项专有性技术需要F的固定投入,而购买一项共性技术需要每个产品付w单位的费用和d单位的调整费用。假设市场有N个厂商购买,而每个厂商获得技术后生产出的产品有Sn个人购买,这样N越大共性技术市场就越大,而Sn越小厂商就越不会付出F的固定成本开发专有技术。Rosenberg(1963,1967)通过对美国19世纪钢铁及下游附属如自行车、缝纫机等产业的研究表明,下游附属行业几乎都要用到切割、锻造、抛光等中间加工环节,而这些中间环节几乎完全相同。这样,这些中间环节的工艺、设计等技术就独立出来,形成共性技术。他还特别指出,共性技术形成的条件是下游产业的高度发展形成广阔的市场,以及知识的积累使各个行业所需技术被吸收、概念化,并生产更精确和有弹性的机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