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层次分析研究(1)(2)
2017-08-13 06:43
导读:(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点,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层次分析法可以构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在指标选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点,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层次分析法可以构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在指标选择方面,按照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系统性的要求将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极其子指标分类如下:目标层为一级指标,即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代码G);准则层为二级指标,分别为:创新性(F1)、实践性(F2)、专业性(F3)、异质性(F4)、稳定性(F5);二级指标下设指标层(代码T)(见表1):
(二)相关指标的解释
T1:培养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寻找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具备这一思维能力,对培养稳步发展的开拓创新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T2:形成创新人格:即使创新成为大学生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并内化为他们人格的主要素质。
T3:营造创新氛围:其中包括多层面构造大学生创新文化生活、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精神品格、构建竞优争先的学习环境、营造知识创新的合作氛围等。
T4:形成创新机制:其中包括形成创新兴趣动机的激发机制、形成创新活动的指导机制、形成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等。
T5: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己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社会素质的一个方面。
T6: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个人和所在企业工作效能的提高,在为企事业单位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T7:科学实验:是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也是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体现。
T8:牢固掌握本专业知识:即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优良成绩。
T9:通过
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T10:熟练掌握
外语及计算机知识:流利的口语,较强的实践和运用能力。
T11:取得与专业有关的其他资格认证:学有余力情况下参加社会其他资格认证。
T12:学习外专业基础知识:开拓知识面,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T13:团队合作能力:勇于创造协作精神、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内部环境。
T14:自学能力:通过自我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
T15: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交流顺利进行以及增加互相了解的交流特长或技能。
T16: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要求,积极迎接挑战。
T17:坚强的意志品格:败而不馁,挫而不弃的生活学习态度。
T18: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严谨对待科学,全心投入研究。
T19:诚信明礼的生活态度:为人的道德基准,现代职业道德的核心。
T20:健康的体格:工作学习的必要前提,即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T21:良好的心理素质:遭遇挫折失败时积极,乐观的态度。
(三)评价方法的选择
指标体系评价可采用的方法有直接评分法、加权结合平均法、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各种评价方法,都涉及到给各个不同的指标赋予权重系数的问题。权重系数反映了指标在总目标中的重要程度。权重的确定对总体评价结果有重要影响。同一组指标值,赋予不同的权重值,会导致相差很大甚至相反的评价结果。以上评价方法各有特点,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赋权,另一类是客观赋权。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确定
评价指标权重的方式不同。在这里,我们可以采取主观赋权。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论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矛盾
试论虚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