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 零增长理论的概念及其应用条件
零增长理论(Zero-growth theory),又称稳定状态理论(Steady state theory),它原是由英美等国图书馆界提出来的,后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很有影响的控制图书馆藏书数量增长的理论。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图书馆界所普遍认同和接受的对这一理论最权威的解释,就是出自于1975年由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所公布的阿金森报告(The Atkinson report)。根据阿金森报告的解释,零增长理论就是要求建立有限规模的图书馆,在图书馆达到一个可靠的目标(馆藏量、功能等指标)之后,剔除馆藏文献的速度应当等同于购进文献的速度,即图书馆新购进的文献资料只是对准备剔除的文献资料的相应补偿,馆藏的实际增长速度为零,从而使图书馆收藏的文献总量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实行这种理论的图书馆,被称为“限制增长的自我更新的图书馆”。
零增长理论并非毫无区别地适用于所有图书馆,实施这一理论的图书馆须满足下列三个前提条件:第一,要求藏书达到最佳的规模或成熟的藏书,即要求藏书达到一定的水平,达到一个可靠的目标之后才能实行。一般说来,在经费、人员、馆舍、任务等各种条件制约下,能达到最好效果和发挥最大效用的规模即是最佳规模。这个规模不可能是千篇一律、彼此无异的,而是随着不同的馆、不同的任务、对象和各种条件自然形成的。一个图书馆如能满足读者80~90%的文献信息需求,它的藏书就可算是成熟的藏书,或者说达到了最佳规模。第二,要求经常地、不断地剔除旧书。在藏书达到最佳规模之后,随着一定数量的新文献信息不断地被纳入馆藏之中,总会有数量相当的无用或罕用的陈旧藏书应被及时得以剔除。第三,广泛实行合作藏书,努力实现资源共享。要广泛实行合作发展馆藏,分担采集,建立中心图书馆、贮存图书馆,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使本馆所不能满足的10~20%的读者文献信息需求能方便地在别处得到满足,并使本馆所剔除的文献信息在需要时能方便地得以借阅和复制。这些既是零增长理论所必须的社会环境和社会保障机制,也正是控制藏书数量增长的必要前提条件。
2 零增长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定数量的馆藏文献,既是图书馆进行文献信息交流的基础条件,也是衡量图书馆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因为如此,图书馆馆藏的不断增长,历来被看作是自然而然的客观规律,甚至被认为是图书馆的神圣权利。然而自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知识的加速发展和文献信息类型及数量的急剧增长,使图书馆所积累的藏书数量也急剧上升,大约每15年左右就增长1倍。图书馆藏书数量的这种快速发展态势,的确给图书馆带来了各方面的困难,而这一切恰好又构成了零增长理论产生的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