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有企业内部控制(2)
2017-08-29 05:00
导读:从国有企业的主要业务来看,主要有以下二方面的缺陷: 一是各具体业务层面,公司对具体经营业务层面上的业务流程的关键控制点没有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有
从国有企业的主要业务来看,主要有以下二方面的缺陷:
一是各具体业务层面,公司对具体经营业务层面上的业务流程的关键控制点没有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有针对性的设计控制措施。
二是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还不健全,制度体系的层次性、规划性不强。
3. 内部控制监督需要加强
在监督方面,国有企业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没有建立定期的评估机制,日常监督没有得到良好的贯彻执行,导致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影响企业的健康运转。
有的国有企业虽设立有审计监察部门,但内部审计局限于传统的“财务监督”与偏重纪检监察角色,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检查和提出管理建议方面依赖中介机构的管理
建议书。
二、解决措施
1. 确立董事会在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中的核心地位
从我国《公司法》规定的董事会、股东大会、总经理之间的权责划分看,董事会在公司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董事会应该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
有的国有企业虽然都按《公司法》的要求设立了董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班子(管理层),但实际上,董事会形同虚设,董事会的权责体系并未真正体现。国有企业的股东替代了董事会,董事会的权利被严重弱化。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董事会监控作用严重弱化,并未发挥应有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形同虚设,没有起到一个独立机构的应有作用。
所以应确立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作用,将董事会的职责强化,将董事会与管理层分开,推行外部董事制度、不兼容制度,尽量杜绝决策、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解决董事会独立性这一关键问题,并且为董事会发挥决策与监管作用设立了支持机构,即设立专业委员会。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2. 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及加强外部监管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政策的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单位的目标是否达到。国有企业虽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整,导致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不够,内部审计部门还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企业要在加强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培养的同时,完善审计职能,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国有企业必须加强外部监管,前不久发生的五粮液事件,就有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某法律教授坦言:“长期畸形而放纵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可避免给五粮液的利润外流打开后门。其实,任何体制僵化的大型国有企业,都会存在诸多类似情况,五粮液并非特例。因此,只有灵活而有效的外部监管,才能真正遏制违规行为的蔓延。”所以必须加强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管。
3. 建立具有操作性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使其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
国企员工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控制环境并不是内部控制系统赖以存在的内外部环境,即不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它本身就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整个内控框架的基础。它塑造组织的控制文化,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它支撑着整个内部控制框架,是推动控制工作的发动机;它奠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