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引导人”假设与***治理(2)
2017-09-02 06:04
导读:由于各种人性假设都只是针对特定治理题目提出,因而对人性的熟悉大部分都是针对某些侧面,看到的也只是人性的一部分,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以偏概
由于各种人性假设都只是针对特定治理题目提出,因而对人性的熟悉大部分都是针对某些侧面,看到的也只是人性的一部分,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以偏概全的弊病。
中国人对人性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道德和伦理视角出发的,而不是从治理或经济视角,而且,只是单纯地把人性分为“善”与“恶”。因此,中国人对人性的探讨固然历史更悠久,但却没有形成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中国人自己的治理理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总之,由于时代背景和所处环境条件的限制,各种人性假设观点都只能从相关视角和层面解决相关的治理题目,很难评价各自的优劣。也正由于这些原因,各种关于人性假设的观点才会层出不穷。这里,笔者以实现***治理为目标,提出“可引导人”假设,并具体分析了与之相关的题目。
二、“可引导人”假设及影响其行为的因素分析
1.“可引导人”假设
针对上面的分析,笔者提出“可引导人”的人性假设。其主要观点为:首先,组织和个人各自具有与己相关的目标或利益追求。其次,在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的抉择中,个人的行为倾向是可以引导的。再次,这种引导可以来源于外部的治理措施,也可以来源于内心自我反省后的自动转化。最后,引导的参照点是***共赢,即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均衡一致,达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
2.影响行为的因素分析
“可引导人”假设理论以为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内部的心理因素。这里的外部和内部均相对于人而言,其中外部的环境因素既包括组织外部的环境因素,也包括组织内部的环境因素;同样,内部的心理因素既包括组织外部人的心理因素,也包括组织内部人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具体包括经济环境,
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等等;心理因素主要指欲看、理想、虚荣、情感、态度等因素。具体见图1:
3.***的标准——***主题
***治理理论最大的特点是将西方传统治理理论中的战略用***主题替换,并指出***主题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而漂移,终极实现对组织的治理。但是对于***的标准,***治理理论中探讨得并未几。
根据前面的分析,笔者根据“可引导人”假设,以为***主题可以分解为四个方面:自我***、人际***、社会***以及自然***。其中,自我***是指人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能保持一颗心平气和、不骄不躁的心态,能正确熟悉自己,理智看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能积极向上,争取自己的全面提升和发展;人际***是指人能与他人发展和保持***稳定的关系,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并能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社会***指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能熟悉到对社会的***稳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愿意为实现社会的共同价值携手奋斗;自然***是指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不能肆意破坏自然,无节制地开采自然资源,必须保护自然,爱护环境,以求与自然共生存、同发展。
可见,影响“可引导人”的主要因素包括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正是他人、社会和自然这些外部因素的作用和人的自我反省能力使现实中人的行为是可引导的,并在这种引导下实现***治理。 4.行为可引导机制——协调整合
从上面的可引导人假设出发,组织和组织中的个人均存在自己的目标和利益,当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相一致时,表现为互相促进和加强,总体也是***的。而当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目标互相冲突时,则必须运用相应的引导策略,才能使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趋向一致,才能使其总体趋向***和平衡共赢。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运用引导策略实现三次协调整合来使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趋向一致。第一次协调整合是由个人完成,主要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对自己的初始目标进行整合以形成一个终纵目标,从而产生新的行为;第二次协调整合由组织完成,主要根据组织中个人内心变量等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将组织初始目标整合成组织终纵目标,也因此产生新的行为;第三次协调整合由个人和组织共同完成,终极使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相一致,再通过强化,终极实现***治理。这个过程是动态的,具体见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