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优势内生于比较优势(1)(2)
2017-09-19 06:07
导读:以上三种关于比较优势的理论都是静态的,没有讨论国际分工的动态变化及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影响。1966年,雷蒙德·弗
以上三种关于比较优势的理论都是静态的,没有讨论国际分工的动态变化及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影响。1966年,雷蒙德·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cycle theory,PCT)。在放松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没有规模经济的假设条件下,PCT理论把一种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依次为:新产品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PCT理论假定存在动态比较优势,它决定于各国的要素禀赋结构。1981年伯拉沙根据新古典贸易理论提出外贸优势转移的假说,从而建立了阶梯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预期各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和比较优势会随着他们生产要素积累的状况而迅速改变。阶梯比较优势理论仍然以赫-俄理论为基础,但它强调了外贸结构的变化与某种生产要素快速积累之间的动态联系。这种动态联系为落后国家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进入更高发展阶段提供了保证。这几种理论可以证明,一国按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不但不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而且能以最快的速度改善要素禀赋结构,从穷国成为富国。另外,在PCT理论里,比较优势包括垄断优势,在该理论的第一阶段,国内外其他厂商不能生产该商品,该厂商有竞争优势所说的垄断优势,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垄断地位。 从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发展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不是外生变量,而是经济系统内生的,根本上取决于国内资源禀赋结构的变化。资源禀赋升级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在各种资源中,资本存量变化对一国要素禀赋的影响最大。资本存量的增加来自积累。积累取决于储蓄倾向和经济剩余的规模。储蓄倾向由制度性因素决定,因此影响资本存量的关键是经济剩余的规模。经济剩余的规模则依赖于生产活动的绩效和特点。如果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的优势,则其生产成本就较低,竞争能力就较强,创造的剩余就多,积累量也就越大。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能够较快地实现资源结构升级,从而产业结构升级也就越快,最终通过垄断优势和成本优势所表现出来的竞争优势就可以实现。为了实现比较优势,关键是要有一个能够准确反映生产要素相对稀缺性的要素价格结构。 (二)竞争优势理论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先后于1980年、1985年、1990年发表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三部著作,从企业、产业和国家三个层次,系统地论述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培育和竞争战略的运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波特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富有见地的论文,逐步完善了竞争优势理论,并形成了他的新竞争经济学体系。波特在《竞争战略》中主要论述了产业的结构,以及产业间如何选择最有力的竞争地位,并提出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种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认为竞争优势在于两个方面:成本领先优势和垄断优势;波特还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是价值链的不同。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波特提出,一国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国家的繁荣不是固有的,而是创造出来的,一国的竞争力高低取决于其产业发展和创新的能力高低。企业因为压力和挑战才能战胜世界强手而获得竞争优势,它们得益于拥有国内实力雄厚的对手、勇于进取的供应商和要求苛刻的顾客。由此波特把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各个方面归纳为四类:即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撑产业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由于这个理论是从国际贸易与国际竞争角度提出来的,人们通常所说的竞争优势理论,即指波特的“钻石理论”。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他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