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审计环境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体系(2)
2014-06-03 01:02
导读:(三)审计目标导向型 这种观点是从审计目标出发,根据审计目标规定审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然后研究作为信息传递手段的审计报告的构成要素等问题,
(三)审计目标导向型
这种观点是从审计目标出发,根据审计目标规定审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然后研究作为信息传递手段的审计报告的构成要素等问题,其流程图可大致表示为:审计目标→审计对象、性质→审计原则→审计准则。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目标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审计目标是整个审计监督系统的定向机制”。
审计目标受审计目的与审计职能的双重制约,只反映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部分因素,不能全面揭示审计目的、审计职能、审计对象等因素。从审计实践活动看,以审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而展开的审计理论体系难以揭示更高层次的审计理论,无法提示审计发展的真正原因,因而建立在审计目标基础上的审计理论体系也是局限的、不完整的、较低层次的。
(四)两元或多元导向型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如果仅为审计本质、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审计假设中的一种,对于正确、全面研究审计理论是不完善的,因此,他们提出了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二元论。主要观点有四种:一是主张以审计目标和审计假设共同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逻辑起点;二是主张以审计本质及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逻辑起点;三是主张以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共同构成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四是主张以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和审计假设三个因素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起点。
两元或多元导向型,看似合理,但由于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本质等处于不同的层次,如果同时以两元或多元因素为起点,就如同一个人站在台阶上,两条腿一条在上、一条在下,一条要向左、一条要向右,导致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无所适从。这样,还会人为破坏审计理论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二、理论界关于审计环境与审计理论关系的探讨
早期的审计理论研究忽略了审计环境,在有关的审计理论著作中基本上都没涉及到审计环境问题。近年来,审计环境对审计理论的影响得到了许多审计理论研究人员的关注,并对此进行了比较多的探讨。
(一)审计环境影响审计理论结构
蔡春认为,审计理论结构作为一个理论体系与所依存的社会经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审计环境要求理论结构的构建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并随环境的变革而变革;而审计理论结构对审计环境的反作用则表现在,审计理论通过对审计实践的反作用而不断改善环境状况。胡春元认为,审计本质应适应审计环境的需要,并且必须随着环境的变革而变革,即审计环境是通过审计本质来影响审计理论体系的。张继勋提出,审计理论体系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上论述都认为,审计环境影响着审计理论体系,审计理论体系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二)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关于审计环境对审计理论影响的另一类观点认为,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陈建明指出,构建审计理论结构应以审计环境为起点,审计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包含了审计实践的全部内容,孕育着审计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从审计环境出发构建审计理论结构,可以揭示审计发展过程的全部因素和发展规律,从而具有全面性、完整性,是比较科学的审计理论结构。李东平和古继红在论及审计理论结构时指出,审计理论结构是以审计环境理论为起点和终点.辛金国在关于审计理论结构的论述中指出,审计理论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审计的外环境和内环境。刘兵认为,“审计内环境与外环境有机的总和,审计内环境决定审计的本质,从而决定审计职能;审计外环境决定审计目的。……审计目的、审计本质、职能与审计目标最终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审计环境中。”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有人认为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体系中的一个要素。
上述观点,在审计环境影响审计理论这一点上认识是一致的。从审计理论发展的历程看,审计环境对审计理论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审计目标的不断演进,审计准则的从无到有以及它的不断丰富,审计理论的从无到有及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些无一不是审计环境影响的结果,可以说,审计环境是促进审计理论完善和发展的不竭的动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