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会计准则制度的变迁(2)
2014-06-26 01:05
导读:发挥“国际商业通用”的功能,即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动因在于不断降低理财主体的交易。 (1)降低理财主体的境外成本 经济全
发挥“国际商业通用”的功能,即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动因在于不断降低理财主体的交易。
(1)降低理财主体的境外成本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资本的跨国流动,而资本跨国流动的表现之一是越来越多的理财主体到境外的资本上融通资金。理财主体在境外资本市场融通资金,必须按照境外资本市场的要求披露会计信息和其它相关信息,巨额的信息披露成本使理财主体的融资成本不断增加。
(2)降低理财主体的境外成本
资本的跨国流动的表现之二是越来越多的理财主体到境外进行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理财主体到境外进行直接投资,境外企业遵循的是所在国的会计准则,按照所在国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会计报表。而理财主体在编制合并报表时,遵循的是理财主体所在国的会计准则,这就要求理财主体按照其所在国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子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调整境外子公司会计报表的费用使理财主体境外直接投资成本不断增加。理财主体到境外资本市场上进行间接投资,一般投资于境外资本市场上流通的债券和股票。在做出之前,理财主体必须对境外资本市场流通的债券和股票进行估价,债券和股票发行主体的会计报表是估价所依赖的主要资料之一。要进行合理估价,也必须对发行主体的会计报表进行调整,调整会计报表的巨额费用使理财主体的境外间接投资成本增加。
(3)降低我国企业参与的交易成本
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是进行国际贸易所需的费用。如获得准确的国际贸易信息所需付出的费用、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发现贸易对象和贸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贸易合约的费用、执行贸易的费用等。在国际贸易中,购销双方都需要根据彼此的会计报表估计他们的风险,势必要求各方提供可比的会计信息,以便进行贸易判断。因此,减少各国的会计准则之差异,使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已成为当务之急。我国自入世以后,进出口贸易活动不断扩大,倾销与反倾销的事件也越来越多,据,我国已连续5年位居世界遭受反倾销的首位,对我国造成的损失年均高达800多亿元。尽管造成我国遭受反倾销损失的原因很多,但会计准则的差异无疑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2.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知识存量动因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知识存量动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主要行动集团(即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积累了大量会计准则国际化方面的知识;工作者对会计准则国际化方面的论辩促使我国会计准则变迁向国际化目标发展。
我国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积累的会计准则国际化方面的知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出版了大量关于会计准则制订和会计国际协调方面的书籍,如《会计准则制定理论与实践》、《积极开展会计国际协调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国际协调》、《国际会计准则2002》等;密切关注会计国际协调和国外会计动态。
在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知识存量积累的同时,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者对会计国际协调展开了激烈的论辩,论辩使我国会计国际协调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这可以从有关的检索数据中得到说明:作者以“会计国际协调”在中国
期刊数据网上对1997年~2005年的期刊论文进行一级检索,得出的检索结果为1698篇。对会计国际协调进行充分论辩的典型理论工作者(不包括财政部准则委员会委员,他们包括在主要行动集团中)包括盖地、王治安、廖洪、夏冬林、王建新、赵西卜、袁晓勇、刘峰等。盖地(2001)将我国企业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对比,得出“大同小异”的结论。王治安(2005)以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了判定分析法和平均距离法测量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度。平均距离法下的测量结果表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仍存在适度差异,且计量准则的协调度略高于披露准则的协调度。廖洪(2005)对会计国际协调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理论上的解释。夏冬林(2005)从不同制度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分析了国际准则之间的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协调思路和对策[王建新(2005)以沪深AB股数据为样本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协调进程及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两种准则体系下无论线上项目还是线下项目盈余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知识存量的积累促使我国会计准则的变迁向国际化方向发展,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一致就是十分有力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