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及对策(2)
2014-07-20 01:14
导读:三、企业信息失真的成因 (一)会计法规、准则、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制度是一个多重的、系统的博弈的结果,是相关的利益集
三、企业信息失真的成因 (一)会计法规、准则、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制度是一个多重的、系统的博弈的结果,是相关的利益集团力量“均衡”的结果。有效的制度能降低交易中的不确定性,抑制机会主义行为。而我国的会计制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缺乏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我国的会计准则,法规的制定总是滞后于会计问题的出现,使会计工作特别是会计核算中遇到的新问题无明确规定,不同的人对此又有不同的理解和计量 方法 ,给企业的经营者操纵会计信息以可乘之机。
(二)公司治理结构缺陷的原因
企业外部的资源所有者将其拥有的资源委托给企业经营人员经营,并对代理人进行监督和控制,所有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称为公司治理结构。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同时为委托代理双方所使用,但是会计信息是由代理人编制的,代理人通过向委托人提供会计信息来解除对委托人的受托责任。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必然导致者与管理层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会计造假的诱因之一。
(三)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弱化的原因
主要表现在没有建立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制度,现代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薄弱、观念弱化、监督手段比较落后,主要集中在事后稽核、会计检查上,定性检查的多,定量检查的少,工作缺乏规范。另外,会计监督运行体制制约了监督职能的正常发挥。
(四)外部会计监督失效方面的原因
外部会计监督包括政府部门会计监督和监督。政府监督方法过于化,不注重市场化,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通过行政手段在巨大监督的制约下,无法解决信息质量所存在的问题。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五)会计人员职业缺失,业务水平较低,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
有些不具备会计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员业务不熟,对会计核算的原则、方法认识不全面,实际操作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导致会计核算资料不真实。
四、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完善和创新会计法规制度体系
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利用最新的理论成果去准则体系,以确定哪些准则过时、哪些准则内容需改进、哪些问题准则尚未涉及,并按轻重缓急逐一解决。更重要的是,准则制定机构要允许和鼓励用户参与准则的制定,维护准则的中立性。要继续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制度体系。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并存是我国的明显特色。
(二)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健全企业内部控制
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一是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责、权、利,建立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强力约束,建立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基于合约的委托代理关系;二是理顺委托方和代理方的利益关系,解决国有股产权主体虚位问题;三是通过权利分配、权利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机制,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上减少会计造假的风险;四是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的非会计指标.
(三)促进相关主体认真学习 ,提高其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
素质不高是众多主体进行造假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继续实行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对会计人员的年检不能流于形式而要落到实处,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继,着重介绍新的会计知识和会计处理 方法 ,提倡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二、加强学习并全面贯彻和实施新《会计法》。无论是政府工作人员、单位负责人、企业教育者、,还是一般会计人员,都要认真学习掌握新《会计法》,提高 素质,做到懂法守法。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四)加大会计违法打击力度,提高其造假成本从而减少其预期收益
会计造假者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他们为了经济利益常常铤而走险。另一方面,由于会计违法打击力度不够,会计造假的风险成本远小于其风险收益,造假行为 自然难以避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