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怀疑态度在金融业贪污审计中的运用(2)
2014-10-31 01:42
导读:二是心理方面的动机或压力。主要包括:唯恐领导层打击报复,甚至失去工作,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员工虽然明知领导层贪污,但不得不予以配合;亲友
二是心理方面的动机或压力。主要包括:唯恐领导层打击报复,甚至失去工作,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员工虽然明知领导层贪污,但不得不予以配合;亲友品行恶劣,例如亲友以断绝关系、自杀等手段逼迫员工贪污。
(2)内部控制不健全
1992年9月,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指出内部控制系统应包括五项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督。如果以上内部控制要素不健全,就会给贪污者留下机会。
(3)贪污借口多样化。例如:有些单位的管理当局设法截留收入、虚构支出设置小金库,用于为成员发放福利费、奖金以及各种名义的补助,并认为这是为员工谋福利,不是贪污;有的贪污者认为自己劳苦功高,理应得到相应的回报,例如升迁、物资奖励等,如果得不到,便可能通过贪污达到心理的平衡。
(二)金融业贪污特点对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决定性影响
由于贪污主体多为管理者,因此他们更有机会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进行贪污并予以隐瞒;由于贪污者通常具有丰富的知识,因此他们能够设计出种种贪污手段并通过虚假的业务凭证予以隐瞒;由于贪污者往往进行串通,订立攻守同盟,更加大了贪污的隐蔽性。因此,在金融业贪污审计中,有必要假设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是不可信赖的,有必要质疑其提供的貌似合理的信息的可靠性。且由于贪污者的精心隐瞒,往往无法通过其提供的信息来发现贪污的事实,因此,有必要关注贪污风险因素,并质疑其中的异常情况,以发现贪污存在的可能性。总之,金融业贪污的特点决定了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必须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态度。
三、金融业贪污审计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办法
(一)应借鉴风险导向审计中的有错推定原则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该原则源自SASNO.99(美国舞弊审计准则),根据该准则要求:在一些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如果审计师没有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证明该交易事项或科目余额是真实的,则推定存在问题。在金融业贪污审计中,也有必要采用该原则,即如果没有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证明被审计单位的资产是安全、完整的,那么应推定存在贪污嫌疑。
(二)应借鉴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的观点
管理舞弊导向审计认为:管理舞弊是舞弊的重点所在,相应审计程序是寻找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表明管理舞弊的红旗标志,判断管理舞弊风险的高低,并根据管理舞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计划、实施审计工作,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证实或消除对管理舞弊的怀疑。其实质是把风险导向审计中的有错推定原则运用到管理舞弊审计当中。在金融业贪污审计中,也应把有错推定原则重点运用到管理层,寻找是否存在表明管理层贪污的风险因素,并据此计划、实施审计工作,以证实或排除管理层贪污的可能性。
(三)应重视制度基础审计
制度基础审计要求根据对内部控制的了解与测试来计划、实施其他审计工作,而内部控制对审计证据起生成或维护作用,通过测试内部控制,尤其是通过对一些关键控制点(如管理岗位、财务岗位)的测试与评价,能从源头上考察这些关键控制点的设置是否合理、运行是否有效。一旦发现设计不合理或运行无效的内部控制,就应质疑与其相关的审计证据的可靠程度,从而排除单独看来很有说服力的伪证,并关注是否存在可能因此导致的贪污机会。
(四)应注意识别其他贪污风险因素
1.贪污动机或压力的识别。一是经济方面动机或压力的识别,方法是查阅涉嫌贪污者的收入证明资料,并通过询问了解是否存在导致其支出过多的事项,例如:家事较多、存在不良嗜好、负有较大的个人债务等。如果其支出远高于正常收入,就应质疑贪污发生的可能性;二是心理方面动机或压力的识别,方法是通过询问,了解被举报者上级或亲友的品行,如果其上级或亲友品行低下,则应质疑涉嫌贪污者贪污的可能性。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贪污态度或合理化的识别。方法是询问被举报者的同事、邻居等,以了解其是否对单位牢骚不断,是否生活方式异常奢侈等。如果存在以上情况,则应质疑贪污发生的可能性,并通过设计进一步的审计程序以印证或排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