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政府审计风险成因及其控制(2)
2014-11-29 02:03
导读:2.政府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内容的广泛性。随着审计范围的扩大、转移,政府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评价也扩展到全部的经营活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及
2.政府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内容的广泛性。随着审计范围的扩大、转移,政府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评价也扩展到全部的经营活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及政策的执行方面,社会公众对政府审计业务和责任的认识也急速增强。在传统的审计范围之外,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揭示出所有重大的差错和弊病。但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强,交易日趋复杂,交易媒介不断创新,经济活动及其在会计核算上的反映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给审计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的可能性就更高,风险在所难免。
3.社会公众对政府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的扩大。卓有成效的国家审计监督,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和国家管理体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修订后《审计法》的出台、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形成,它在维护财政资金的完整性和效益性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社会、人民群众对政府审计的期望值日益增高。这与政府审计职能和作用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差距,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潜在的审计风险。
4.政府审计要受到审计管理体制的制约。现行的双重领导审计管理体制下,审计人员往往力不从心而出现“不作为”现象,地方审计机关出现严重的“政府内审化倾向”,审计人员的职业行为往往受到来自地方政府及权力机关行政领导的不正确干预、威逼和诱导,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审计机关工作经费完全依赖地方政府,受经费、时效性等因素影响,审计质量难以保证。一旦审计责任风险发生,审计人员往往缺乏能够有效保护自己的有力证据,责任难以澄清,风险难以规避。
5.审计机关内部审计行为的不规范。政府审计机关实施审计项目,从开始立项到落实审计意见和决定,要经过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每阶段都有很多环节,只要某个环节的审计行为不规范,都会产生风险。审计立项超出职责范围,审前调查不够充分,审计实施方案缺乏针对性,审计证据不充分,法规运用失当,审计判断、评价失准,问题定性失误,审计处理宽严失度,甚至违规处罚以及滥用审计处理、处罚和强制措施权等等,都会直接引发审计风险。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6.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状况。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的结论相当重要。工作责任心要求审计人员是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审计人员并不是人人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审计质量。同时如果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比如判断的失误、遗漏重要的审计程序、采用不恰当的审计方法等,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7.审计人员所采用的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着缺陷。从实践看,政府审计采用的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所采用的审计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