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准则的效率与公平(3)
2015-04-23 01:00
导读:可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自身的“经济人”特性(更多地表现为政治利益需要)以及会计准则需求方(包含投资者、经营者以及其他利益集团在内的利益主
可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自身的“经济人”特性(更多地表现为政治利益需要)以及会计准则需求方(包含投资者、经营者以及其他利益集团在内的利益主体)利益的不一致性是与公众利益理论存在一定矛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计准则利益协调的难度,也影响了会计准则的公平性。
四、我国会计准则效率性与公平性的有效实现
效率和公平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正如奥肯所说“社会面临着选择:或是以效率为代价的稍多一点平等,或是以平等为代价的稍多一点的效率”。对于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选择,笔者认为不应该舍此取彼,而应当在多种因素之间取得一种平衡,要在会计准则制定的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之间寻求一种协调和均衡。
在我国,会计准则由政府制定,通过政府的权威性使会计政策达到公认性。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体制是政府规制模式。一般来说,政府规制模式因其人事、经济方面均不受各个利益集团的直接影响,因而,政府规制模式下的会计准则制定活动将会更少地受到各个利益集团的影响。政府制定会计准则的优势在于权威性和高效率,但其缺陷是往往忽略会计政策的公平性。传统上,我国制定会计准则更多地是从政府的立场出发,讲究企业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政府管理的需要高于企业管理的需要,国有企业的要求重于非国有企业的要求。我国原《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一条规定,“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需要,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应当说,这样的目标选择对于转轨经济还是较为合适的。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需要正是会计准则制定效率目标的体现之一,而满足各方面信息需要也正是会计准则制定公平目标所要求的,因而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目标定位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的平衡。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会越来越占据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发展,受企业会计信息影响的相关利益者已经扩大到整个社会公众,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要求不同内容和不同程度的会计信息。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及利益的异质化,导致有更多的利益相关者愿意参与到会计准则制定的过程中来,这些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对我国会计政策的公平性提出了挑战。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越来越注重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第四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可以看出会计准则越来越像倾向于满足各方面信息需要。
同时,由于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可能导致一系列“会计寻租”行为的发生,而“会计寻租”将导致社会经济效率的损失。另一方面,这样的程序又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会计准则制定得科学和完善,又是具有一定效率的。所以,我们应当进一步通过建立相关的机制控制和完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
参考文献:
[1]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2]杜兴强.契约理论与会计准则的起源、功能和限度研究[J].四川会计,2000,(1).
[3]王跃堂.经济后果学说对会计准则制定理论的影响[J].财经研究,2000,(8).
[4]王建新.会计准则用户的博弈分析[J].财经研究,2002,(12).
[5]唐睿明.会计准则制定的规制经济学分析与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2005,(6).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6]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M].PrenticeHall,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