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实践

2015-06-15 01:06
导读:会计论文毕业论文,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实践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实
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实践 探寻集团高管的预算困惑

  国外的研究表明,80%的企业都对自己的预算不满意。而如果将调查范围限制在集团内,这个比率可能更高!同时,集团企业投到预算流程上的资源和时间相当惊人,一家年收入平均达10亿美元的企业每年在制订预算上花费的人工就高达2.5万个人天,时间往往长达半年之久!而这些问题之所以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缺少合适的预算工具和预算管理流程造成的。

  中国集团企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一、集团财务制度不健全、错误理解全面预算。很多企业老总认为预算是财务的三张会计报表、预算是企业老板的意志下达,预算不是从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反应的;二、把预算编制单一当成财务部门的责任,其他部门只是负责辅助的;三、预算编制过烦过细,管理成本很高;四、把预算的目标置换成战略目标,就是为了预算而预算。五、缺乏创新,因循守旧,把以前历史的数据作为预算的依据。历史数据可以作为依据,但它不是绝对的,也不是预算的全部依据。六、缺乏弹性,一成不变。预算通过以后就不再调整,而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七、预算难以作为考核的依据;八、信息化程度低;九、预算执行困难;十、相对战略执行,更加关注成本控制。正如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批评的那样:“这是美国企业的痼疾……事实上,预算制订已经沦为人们追求效益最小化的游戏。企业想方设法从员工身上得到最少的东西,因为人人都在为自己争取更低的指标而讨价还价。”

  这说明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预算管理都是企业实践中的一个难题。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都在寻找运作企业预算的最佳实践!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全面预算管理解决方案

  要找到合适的信息化解决方案,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预算?在制订预算的过程中要考虑哪些因素?从哪些方面着手构建预算管理体系?如何完善预算管理流程?

  集团高层管理者首先要认识到预算既是一种战略管理工具,也是一套系统的方法。它通过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协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监控战略目标实施进度,控制费用支出,并预测现金流量和利润。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集团企业整合内部资源、实现战略目标的最佳途径!

  作为战略管理工具,预算包含编制、执行、控制与分析、考核与评估四个环节。预算编制就是根据战略目标和竞争状况编制预测资产负债表、预测损益表、预测现金流量表;预算执行就是为了确保预算得到有效执行,在集团内部进行授权、将预算落实到经营过程;控制与分析包括预算调整、预算反馈控制、预算执行分析;考核与评估包括考核目标设定和绩效成果评估。所以预算管理的过程也是企业绩效管理的过程。

  影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企业的行业性质、业务特点、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与决策程序、财务、会计体系基础、管理文化等。而作为一套系统的方法,则要考虑如何通过信息系统整合集团资源,获取真实可靠的业务数据,全面预算管理过程得以彻底以数字化的方式得到实现。

  在选择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过程中主要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预算编制方式:集团企业根据自身财务管理的特点,一般可以采用单项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等多种预算编制方式。全面预算管理解决方案应该提供响应的预算编制手段;

  财务、业务数据集成:预算系统与财务、业务系统紧密集成,才能实现预算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预算控制合考核方式:在集团控制模式下,子公司的预算额度需要集团审核通过后才可以执行,集团统筹规划成员企业的年度或长期预算,实现集团战略与企业的年度预算有效衔接,确保集团各成员公司朝着统一的目标前进;
上一篇:浅议《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 下一篇:中日管理会计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