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扁鹊兄弟的故事与管理会计的运用(3)

2015-06-17 01:43
导读:目前管理会计的教育十分单薄,教学方法陈旧、单调。 讲课+讨论是中国管理会计教学的主要方式。调查显示,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大约四分之三的课堂时间系

  目前管理会计的教育十分单薄,教学方法陈旧、单调。 “讲课+讨论”是中国管理会计教学的主要方式。调查显示,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大约四分之三的课堂时间系“教师讲、学生听”,7.2%的课堂时间用于公开讨论课后作业中的习题与问题, 6.7%的课堂时间用于讨论课后作业中的案例,约4%的课堂时间用于考试(周齐武等2005),学生只是学到一些计算方法和建立数学模型,根本不了解管理会计在企业的使用情况。校企联合培养会计人员和“实证”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管理会计教育必须深入企业,“倾听”企业的声音,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多职能的管理团队,要充分、及时地了解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并与企业组织结构、管理职能的变革相适应。可以成立全国和区域范围的校企联合会,定期交流信息,协调目标,并由权威机构定期发布企业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的动态信息。
  在现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方式下,增加管理会计新知识的学习内容,也可单独建立管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体系 ,促进管理会计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的更新。
  (三)管理会计要逐步提倡强制性
  实际上,从满足企业系统的最终目的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并没有本质区别,都可以并且应该为公司的内外部服务,一切形式上的不同均源于信息披露强制性程度的差异。因此要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的管理体系和信息披露标准。管理会计要想在实践中得到推广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如何及时地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进行科学、系统地归纳总结。国内很多学者疾呼,要建立“管理会计师”的职称考试和资格认证制度、拟订“管理会计准则”、成立专业的协会、出版专门的刊物等等。若以上提议能够实现的话,对提升管理会计师的地位和待遇,提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四)加大对决策失误的惩罚力度,提高企业决策者与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
  与传统的财务会计师不同,管理会计师在企业价值链的起始阶段,进行着决策前的支持、计划和控制的工作。企业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态度,对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大对决策失误的惩罚力度,提高企业领导者的决策意识。目前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各省也结合本省实际,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如广东省的《广东省各级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和《广东省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对决策程序不当和因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的人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强调了预测、分析、决策等事前控制的重要性。
  随着管理会计理论在实践应用中的发展,将推动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审计等学科交叉融合和发展,共同完成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任务,更好地履行受托责任。因此,在宣传扁鹊医术高超的同时,也不能低估扁鹊大哥、二哥的医学成就。
  
  【参考资料】
  [1] 杨继良.管理会计的现状与反思[J].财会通讯(综合),2005,(5).
  [2] 苏常强,冯巧根.管理会计系统理论与实践创新:评罗伯特?s?卡普兰管理会计的竞争优势[J].财会通讯?综合2008,(5).
  [3] 石本仁.公司治理中的会计角色[J].会计研究,2002,(4).
  [4] 杨有红,肖泽忠.中国会计最需要研究的问题[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5] 陈维.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改革[J].现代企业,2007,(12).
  [6] 毛洪涛.管理会计教育改革浅探财会月刊,2003 B10.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7] 周齐武,杜荣瑞,王斌,肖泽忠.中国管理会计教育现状分析[J].会计研究,2005,(7).

上一篇: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的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