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成本控制(2)
2015-07-19 01:12
导读:二、降低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的基本途径 (一)规范资产交易方式 要使国有资产能够公开交易,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寻找投资合作对象或购买者,并规范交易
二、降低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的基本途径
(一)规范资产交易方式
要使国有资产能够公开交易,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寻找投资合作对象或购买者,并规范交易方式。这样就能降低改革成本,国有资产不易流失,这是不证而明的道理。
前段时间,杭州市粮食局把一批粮站进行拍卖。这些粮站可以说是资产质量很差,要人才没有人才;论资产,没有什么好的资产;论规模,这些店都是小规模的;论负担,每个粮站要负担几十个职工。所以这些资产一个闪光点都没有,怎么改?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封闭改革。比如列出一张单子,由财政补贴几千万元,把这些职工安置好了才能推进改革。第二种办法是把这些店的房产证、土地证都办好,然后拿出来拍卖。显然,第一条路是走不通的,杭州市就按第二种办法改。按照土地基准价算,估计大体可以卖400万元,但结果卖出了900多万元,翻了一番多。原来400万元就可以安置好这几个粮站的职工,现在多出的500万元就可以用在别的地方的国企改革,这样改革的总成本就降低了。
思路一变,结果大不一样。从杭州经济的整体来讲,好处更大。如果把这些店面交给一个只能经营粮食的内部职工,他一年的销售额只有10万元,税收也只有几千元。现在拍卖给外来的经营户,他的销售额可以做到100万元,这样政府就可以收几万元的税,税收增加了10倍。这无论从微观上还是从宏观上来讲,资源配置效率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过渡时期,只有通过资产变现来把职工安置好,把过去拖欠职工的工资、医疗费予以补发,才能平稳过渡,资产也能发挥出高效益。所以,规范国有资产交易的方式很重要,要把资产转到最有经营能力的人手中,转到出得起最高价格的人手里。他有这个金刚钻,才敢揽这个瓷器活。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规范不良资产核销的标准和程序
不良资产怎么核销?库存品、应收帐款怎么核销?过去都是通过找关系、找门路,讨价还价,互相谈判扯皮,然后才把国有资产的价值定下来。把许多精力和时间花在谈判扯皮上,增加了许多机会成本,浪费了许多解决处理问题的时机,失去了发展和改革的机遇。为此,杭州市规定了应收帐款处理办法:就是以1998年12月底为时点,一年以上、两年以内的应收帐款核销20%,两年以上、三年以内的应收帐款核销40%,三年以上的应收帐款核销75%.按这样的方式核销,就无需讨价还价。这不仅可以大大节省对应收帐款一一进行具体清算的时间,而且还可以找回许多发展机会,杜绝了以经营者与领导的关系来确定核销比率高低的做法。
(三)规范经营者期权设置方式
企业进行改制,经营者必须要持大股,一般占总资产10%—30%是比较合理的。但实际上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因为总股本比较大,要求经营者持大股,达到这个比例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没钱入股怎么办?可以根据不同的企业性质设置不同期权。对此,杭州市对企业期权设置作了规范。具体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有盈利的企业,就是利润达到平均利润率或超过平均利润率的企业。这些企业的股份很值钱。对这类企业的所有股份,经营者、职工必须以实到现金全部买下来。如青春宝集团、民生制药厂这些企业的改革很顺利,就是因为职工愿意出钱,这些企业如再搞虚拟的股份就不应该了。第二类是微利企业。这类企业,如按照老体制,经营者出资投入还不如存银行合算,怎么办?就允许给其设置一定的期权。因为这类企业按照新体制运行肯定是会有利润的。如少数职工入股确有困难,经职代会通过可以减半,也可以免除。第三类是亏损企业。对这些濒临倒闭的企业的改革,给经营者和职工都设置期权,允许经营者首期出资30%或者50%,余下的股份按既定价格在三或五年之内分年度买下来。职工也一样,首期出资30%或50%,以后每年分期买下来。这样职工的首期出资比例较低,降低了职工的出资难度,不利的一面是职工开始经营的风险程度没有前两类企业高,但也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职工的实际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