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中还是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好(2)
2016-02-29 01:00
导读: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历史本钱和公允价值争论的主旋律,主要是为了调和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矛盾,使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历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历史本钱和公允价值争论的主旋律,主要是为了调和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矛盾,使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历史本钱侧重于解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公允价值侧重于解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历史本钱基于过往的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市场价格,有交易或事项的凭证,由于其能得到原始凭证的支持,因此具有公允价值没有的可验证性。公允价值的取得主要是主观判定和估计。这种估计是参照假定的交易来确定的,是在没有真实交易的条件下,对意欲进行的现行交易的价格进行估计,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也正是人们以为公允价值可靠性较历史本钱差的主要原因。实在只要方法科学,程序严密,公允价值是可以消除主观因素影响的,同样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从两种计量属性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方面看,历史本钱具有较大的可靠性,但对未来决策缺乏足够的相关性(但并非毫无相关性),而公允价值具有较大的相关性,由于它是建立在主观判定和估计的基础上,存在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可靠性方面较差一些。
四、公允价值的优越性使财务报告趋向选择“公允价值”
(一)更加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
对于非货币性资产而言,其计量的主要目标在于计算本期的企业收益。现行企业计算收益时,收进是按现行市价计量,而本钱、用度则按照历史本钱计量,收益包括劳动者创造的纯利润和由经济因素影响形成的价格差。现行的利润分配制度对这两者不加区分,从而形成收益超分配、虚利实分的现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种现象就能很好的解决。在公允价值计量下,收益是现时收进与按公允价值计算的本钱用度配比的结果,因而更能体现配比原则。
(二)使会计收益更加真实、全面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按传统的会计学收益概念,会计收益是指来自交易期间已实现的收进和相对应用度之间的差额。经济学的收益概念除包括会计收益外,还包括非交易和未实现的资产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较之会计收益在内容上更为真实和全面。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恰恰就是既要计量资本和负债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还要计量公允价值变动造成的利得和损失。这样可弥补会计收益的不足而向经济收益看齐,更加正确地表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更公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企业的真实收益,可以全面评价企业治理当局的经营业绩。
(三)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
企业对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能力必须回购,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如采用历史本钱计量,计量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不管何时耗费的天生能力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计量得出的金额即使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以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实物资本得到维护和保全。
综上所述,按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较之于历史本钱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而言,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从而进步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治理职员、债权人、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避免因历史本钱无法反映未实现利得和损失而作出错误判定,从而为他们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利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尹珍丽,刘迎红.收进公允价值质量之改进[J].财会月刊,2009(3).
[2] 苏丽.公允价值选择对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影响[J].财务与会计,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