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企业会计信息表露的内容设计(2)
2016-03-24 01:08
导读:(一)会计信息表露内容格式过于“僵化” 会计信息采用了比较固定的格式表露,且以会计报表为主体,要求纳进的项目必须符合一定的要素定义和计量原则
(一)会计信息表露内容格式过于“僵化”
会计信息采用了比较固定的格式表露,且以会计报表为主体,要求纳进的项目必须符合一定的要素定义和计量原则,结果就导致一些应该表露的重要信息无法显示出来,一些新的经济业务无法反映出来。例如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项目必须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而且必须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质量特征,只能是货币化的数目信息。如人力资源、商誉等无法在报表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由于会计报表的固定格式、固定项目以及较为固定的填列方法,无法反映一些新型的特殊经济业务,无法反映表露要求变化前后各期的比较信息。
(二)会计信息表露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固然有诸如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调整,但财务会计报告是定期编制和表露的,通常不在会计期末进行即期表露。年度报告是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的四个月内编制完成并表露,中期财务会计报告于每个会计年度前六个月结束后的60天内编制完成并表露。在信息现代社会,任何与未来相关的信息若获取不及时,将失往其应有的价值。
(三)表露的会计信息大多是按照历史本钱计量的
企业的资产在报表上反跌的是历史本钱,有可能与其现时价值相脱节或相背离,从而使信息失真。同样,利润表反映的也只是企业已实现的收进和已发生的用度等历史信息。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不确定信息比以前多,却无法得到显示。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衍生工具无法用历史本钱计量的,导致其相关信息无法在财务报表中表露。
(四)内容以历史性信息为主,缺乏猜测、分析类信息
目前,除了上市公司被要求在年报中表露盈利猜测的信息外,其他企业均未要求揭示对未来发展情况的前瞻性或猜测性信息。但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猜测性的信息可能对他们进行投资、信贷和经营决策更为有用,而且表露中的财务分析指标相对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来讲较简单,可用性不大。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五)部分内容是被人为操纵的
由于公允价值的引进和会计估计的存在,导致在会计业务的处理中产生的会计信息具有“人为”控制的特点。坏账的估计、收进的确认、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净残值率的估计、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估计、在建工程完工进度的估计等都是由会计职员根据职业判定能力估计出来的,本身就是一种不精确信息。假如会计职员滥用会计制度给予公司运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将会导致信息质量严重下降。 三、会计信息表露内容缺陷的原因
(一)制度的缺失
1 会计信息表露内容的完整、科学是跟会计信息表露制度的完整性、科学性密切相关的,会计信息表露制度规定了表露什么,怎样表露,何时表露。从一定意义上说。会计 信息表露内容的缺陷就是会计信息表露制度本身的缺陷。
2 我国会计准则制度的不完善,也直接导致会计信息表露内容的不足。会计信息表露制度与会计准则制度同是证券市场会计规范的内容,区别在于前者规范的是被表露信息的表现形式,后者规范的是被表露会计信息的内容实质。可以看到,只有先天生客观、公允的会计信息,才谈得上信息如何表露。
(二)表露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而法律法规的前瞻性不够,不能适应会计实务的发展作出适当的补充或修订,使得一些已出现的会计实务缺乏规范,而企业经济创新行为的会计处理更是无法可依。典型的例证就是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它是一种预期合约,在签订时交易尚未发生,而且到最后平仓、交割,期间金融衍生品的市场价格不断变化,假如以签约时的价格进账,根本无法反映金融风险。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三)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