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盈余治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4)

2016-05-20 01:04
导读:仅仅用契约磨擦是无法完全解释盈余治理的产生与存在的。人们之所以无法消除盈余治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最典型的是经理知道的东

  
  仅仅用契约磨擦是无法完全解释盈余治理的产生与存在的。人们之所以无法消除盈余治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最典型的是经理知道的东西,包括股东在内的其他人并不一定知道。信息不对称阻碍了信息交流和沟通,经理也就不可能把他所把握的全部私人信息传递出往。当然,有一些信息传播是被法律禁止的。正是有了沟通磨擦,企业治理当局才会在盈余治理中大有作为。
  
  需要说明,契约安排的修正并不能完全消除沟通磨擦。但是,假如经理把所有的私人信息都传递出往,并且又不会增加本钱,可以预期,契约的安排将朝着有利于鼓励真实地表露信息的方向。由此可见,沟通磨擦比契约磨擦对于理解盈余治理生存的条件还更有意义。
  
  通过和以上解释盈余治理生存的两个基本条件,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盈余治理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盈余治理本身并不完全是一个会计。无论从其生存条件还是从其主体看,盈余治理涉及一系列的治理,甚至题目。委托人与代理人契约的确立、修正和实施,信息不对称都是经济学和管中的重要研究,也是经济治理面临的棘手题目。
  
  2.盈余治理的存在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可以预见人们不可能完全解决契约磨擦和沟通磨擦的题目。尤其是在信息交流方面,代理人永远都会拥有一部分私人信息,这些信息永远都不可能被委托人或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完全知晓。由于,不答应这样做,本钱效益原则也不赞成这样做,技术上也还存在题目。因此,盈余治理将会继续存在下往,透过法律、规则和人力是不可能把它完全消除的,除非市场经济也不再存在了。
  
  3.既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无法透过法律、规则和人力往消除盈余治理题目,那么我们就应当对盈余治理的客观存在有一个的观念和正确的熟悉,用平静的心态对待它。既不能让它放任自流,也不可能完全杜尽。要达成这种共叫,投资者等委托人以及会计信息的其他使用者也要有这种熟悉。从社会的角度讲,政府和有关社会团体有责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特别是有效的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制定和完善规范会计报告的相关法律、制度和公认会计原则,加强外部监管。从的角度看,有关方面(如投资者、经营治理者等)要尽可能签订完善的契约、合同,代理人要树立正确的贸易伦理道德,依法经营、道德治理。此外,委托人以及会计信息的其他使用者还有必要把握识别盈余治理的知识和技能,能根据其特定的决策需要对会计数据或报告盈利作出适当的调整。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四、盈余治理实证研究及其深远
  
  在盈余治理研究的大量中,可以将它们粗略地分成三大类。一是收益平滑。对收益平滑的研究着重于降低不同时期盈利的起伏,主要目的是方便未来盈利的猜测并减小市场风险。二是基于契约观点(contracting view)的盈余治理。研究发现,有的契约是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而另外一些则与会计信息有着隐含的联系。其中,前者即显现契约(explicit contracts),有治理报酬计划、债务协议、税收和管制等。在研究中,一般都发现了上述契约影响盈余治理的支持证据。与会计数据间接有关的契约还包括劳资合同、代理人竞争和主管的变动、审计合约、对外募股、公司治理制度等。与第一类契约相比,这些契约与盈余治理的关系则要复杂得多。三是计量题目。
  
  学术界对盈余治理的研究大都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在盈余治理的实证研究中要解决的主要题目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一方面,将盈利区分为操纵过的和没有操纵过的部分。一般说来,公司的报告盈利由现金流量和对现金流量的会计调整两部分组成,后者称之为应计部分(accruals)。总体应计部分可进一步拆分为非主观应计部分(nondiscretionary accruals)和主观应计部分(discretionary accruals)。在这里要说明一下非主观应计部分和主观应计部分两个概念。其中,非主观应计部分秉承了创造应计会计的原本目的,即进步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之能够更加正确地反映企业在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和特定时期的财务成果。因此,非主观应计部分是在尊重客观经济现实的条件下,对由于现金收付时点与交易事项发生时点不一致这一时差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是相对客观的,夸大的是尊重客观经济现实,是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范围内完成的。与非主观应计部分相对应,主观应计部分则是企业基于特定私人利益目的,在某一或某些特定时期通过对经济交易的刻意安排和财务报告的刻意调整创造出符合其需要的报告盈利。这种调整可以利用公认会计原则的弹性在公认会计原则约束范围内完成,但也可能超出公认会计原则的框架。在对盈余治理的实证研究中,有四种主要模型以及以它们为基础的改进或衍生模型被较为广泛的采用以度量主观应计部分。这四种模型分别是希利模型(Healy model)、迪安龙模型(DeAngelo model)、琼斯模型(Jones model)和行业模型(industry model)。这四种模型的核心均在于对非主观应计部分的假设或处理上。在希利模型和迪安戈模型中,非主观应计部分从总体上看被假定为在各个考察期间保持不变,进而借由对比总体应计部分来判定样本在特定期间是否存在主观应计部分。琼斯模型和行业模型则开释了非主观应计部分在各个考察期间保持不变的假定,借助较长的时间序列或大容量的行业配对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回等统计工具计量非主观应计部分,是较为复杂但更精确的计量模型。
上一篇:劳务收进确认与计量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