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内部控制(2)
2016-08-09 01:12
导读:(5)会计信息存储介质、存储方式的改变。 在手工会计核算下,会计数据的存储介质是纸介质,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张之上,并按会计数据处
(5)会计信息存储介质、存储方式的改变。
在手工会计核算下,会计数据的存储介质是纸介质,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张之上,并按会计数据处理的不同过程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会计数据所用可见的文字、符号直接记录在纸上,纸张上的书面数据形成会计职员所熟悉的会计证据原件,这些纸质原件的数据若被修改,则轻易辨别出修改的线索和痕迹,这也是传统纸质原件的一个基本特征。这种方式有较好的直观性,各不相同的字迹也可作为控制的手段。
但是,电算化系统下原来纸质的会计数据以肉眼无法识别的形式被直接存储在磁盘或光盘上,很轻易被删除或篡改并可做到不留痕迹,从而失往了直观性。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易于辨认的审计线索如字迹、印章等在电算化环境下已无处可寻。此外,手工核算下,记录在凭证、账簿、报表等纸介质上的会计记录其勾稽关系较为明确,而在电算化环境下,由于会计记录被存储在磁盘、软盘等磁介质上,不宜实施签字、盖章等手段,而且磁介质很轻易被改动,由于在技术上对电子数据非法修改可做到不留痕迹,这样就很难辨别哪一个是业务记录的“原件”。电磁介质易受损坏,所以会计信息也存在丢失或毁坏的危险。因此,在电算化系统下如何使磁性介质上的数据安全可靠,防止数据被非法修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使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很多传统的会计控制方式消失了。就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现状来看,大部分还停留在一般应用水平上,人们对于职员职责分工、数据备份和保管、软硬件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重要性往往熟悉不足,这就迫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必须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2会计电算化下会计内部控制的对策与措施
国内外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表明,计算机本身处理出错几乎为零,但人为造成出错和舞弊的现象有增无减,而且一旦出现舞弊,损失巨大。因此,制定严格的内控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此外,有助于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
(1)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
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的相对集中,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治理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
职责分工首先是将电算化部分与用户部分的职责相分离。用户部分指产生原始数据的部分或职员。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分内部的职责分离。
所谓组织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即在系统中的各类职员之间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治理规章与之配套。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视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
电算化部分内部必须把职责分工同组织控制相结合,以实现职权分离,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或违法行为。会计电算岗位可分为计算机会计主管、软件操纵、出纳职员、审核记帐、系统维护、电算审查和数据分析、档案治理等岗位,同时要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的制定主要明确每个电算化岗位的职责,督促工作职员及时保证工作的完成并做好相应的纪录,保证工作质量、杜尽舞弊现象的发生。工作职员的岗位安排除考虑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外,还应该保证按照不相容业务相分离的原则,对每一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都不能由一人或一个部分经手到底,必须分别由几人或几个部分承担。如审核记账员岗位不得由出纳职员兼任,也不得审核自己输进的凭证。同时规定系统开发职员和维护职员不能兼任系统操纵员和治理职员等。进行这种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尽可能在电算化部分内部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通过进行内部职责分工,以补救会计电算化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以减少利用计算机舞弊的可能性。 (2)加强会计核算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