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对帐,不可小觑(2)
2016-12-08 01:00
导读:3、 对帐的方法、内容比较简单 企业对帐一般只要求核对数量,金额,如果总帐及明细帐金额一致,就完事大吉,企业一般不再检查入帐的合理性及合法性
3、 对帐的方法、内容比较简单
企业对帐一般只要求核对数量,金额,如果总帐及明细帐金额一致,就完事大吉,企业一般不再检查入帐的合理性及合法性,因而很难发现漏记帐,重复记帐或记账的借贷科目颠倒现象,这些现象尤其容易出现在按期计提或结转费用科目等环节上。如企业当月的水电费用单据往往在下一个会计期间才能收到,核算严格的企业一般会以估计值入账,收到帐单后再冲销原估计值,以实际值入账,这样反复暂估,冲销比较容易产生人为错误,造成成本费用科目不准确。此外,企业在对帐存中发现差异,能立即解决的,一般要求相关人员作调帐处理,不能立即解决的,则先“挂起来”再说,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差异的跟踪、及解决。
由于采取种种简单的对帐方法,我们往往察觉不到一些风险,最终导致企业资产受损。如厦门某集团出纳贪污39万元的案件,该单位每年都有集团内部审计,可是一笔1998年的银行未达帐项直到2001年企业作内部审计时才被发现已挂帐3年之久,后经顺藤摸瓜才挖出蛀虫。大企业的业务量大,每月有几十笔未达帐项很正常,但挂帐3年之久方引起注意,员工的责任心是一方面,重要的是我们的工作方法、制度是否有问题呢?一般企业做银行余额调节表多是汇总各类未达帐项,最多细致到列出相关凭证的摘要,金额等,却没有跟踪未达帐项的挂帐时间,如果再有人员变动频繁的情况,一些积久的未达帐项就很容易被忽略了。
三、如何切实作好对帐工作
对帐工作虽然是基础会计工作,是较早使用的一种内部控制,我们仍然可以继续挖掘它的内涵,深入它的范围,提高其在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以有效避免会计工作上的失误及会计舞弊的发生。
对帐是为了保证相关科目的一致性,保证会计凭证按照法规要求准确反映运做,在对帐中发现的差异要找出原因,衡量差异发生的时间段,并跟踪差异直至解决为止。对帐不仅应核对资产负债表类科目,还应有选择地核对损益表类科目,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1、 对帐科目的选择。所有的资产负债表类科目均应对帐,对于损益表类科目可按ABC法分类,对重要的A类科目如销售成本,销售收入,有预提费用的科目等必须每月对帐,对BC类科目可采取达标方式,如超过预算水平或水平的若干百分比,则进行核对。对帐中发现的差异一定要找出原因,并对差异进行“帐龄”,直至跟踪解决为止。
2、 对帐的方法。企业可在月末报表完成之后对帐,根据科目性质的不同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资产负债表类科目:如应收帐款科目可以将总帐与明细帐进行金额核对,同时应对其进行帐龄分析,对超过规定时间的应收款应提出解决方法并跟踪落实。银行存款科目是与银行对帐单等外部单据核对。如果个别资产负债表科目没有明细帐或其他内外部单据进行核对,则可分析该科目下的交易来验证其准确性及合法性,通过分析可以保证录入的凭证符合该科目的适用范围,也就是保证没有放错科目或遗漏/重复每月应固定录入的凭证。
2)损益表类科目:对于销售收入的核对可以与实际开出发票总金额及发出成品数量与销售单价之积来核对,其他无内外部单据相核对的科目可采取逐笔审核交易的方法,以审计的眼光来核对会计凭证,并根据科目的性质,考虑有无漏记/重复事项。对帐中可能发现的错误包括:借贷方混淆,漏记/复记凭证或金额核算错误等。通过对帐可以验证录入凭证的正确性,同时可以使企业了解本期实际情况与预算的差异及本期情况与历史水平的差异,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可能存在的。有些企业一般也会对损益类科目作纵向(与历史数据)和横向(与预算数据)的比较,即一般的费用分析,但其假设前提是实际发生额在会计核算上是正确的,做比较是为了发现实际与比较参数的差异,而对损益表类科目对帐不仅可以发现分析数据的横向/纵向差异还可以检验录入凭证的正确性,是否有漏记/复记金额等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