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失公允关联交易对授信风险管理的冲击(2)
2017-02-10 01:04
导读:(四)借款人重组和改制、破产和清算程序中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使银行信贷资产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加大 通过企业分立,廉价剥离优质资产组建“新”
(四)借款人重组和改制、破产和清算程序中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使银行信贷资产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加大
通过企业分立,廉价剥离优质资产组建“新”企业,高价将不良资产留给原企业,实现“金蝉脱壳”,在关联企业改制中屡见不鲜。重组和改制、破产和清算过程中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导致银行贷款损失几率增加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五)显失公允关联交易的存在,为一些急功近利的银行管理者和经营者,掩盖授信风险提供了操作平台,直接影响其风险资产披露的充分性和及时性
受激励约束机制导向的推动,借款人与贷款人联手,由关联方直接或间接归还借款或其他授信,造成借款人表面上的正常还本付息,不仅使得授信的叙做顺理成章;也掩盖了其借款存在的风险。从而使银行的投资者和公众,无法从正常渠道得到银行资产风险的真实信息。
二、显失公允关联交易盛行的根源分析
(一)我国法人制度利益平衡机制的缺失,使关联方在操纵关联交易方面游刃有余,客观上助长了非公允关联交易的恶性滋长
我国实行的法人人格制度,投资者的财产与法人财产相分离,法人以其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出资人不仅可以直接或间接控制投资企业,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又可利用法人独立人格,把自己的股东责任限于出资额,达到自己损失的最小化。
法人独立人格利益平衡机制的缺失,为关联控制方滥用独立法人人格提供了温床。
(二)市场管理者的非尽忠履职,为显失公允关联交易堂而皇之地泛滥留下了可乘之机
1.企业设立及存续期间资本管理的漏洞,成为关联方联合体通过母子裂变、金蝉脱壳之术逃废贷款债务的通道。某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庇护、甚至鼓励一些公司注册后的易地经营或游击经营,更被一些心存不良的客户当作转移资产或变相获取贷款的工具,使得银行的贷款利益无从保证。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2.软约束的信息披露助长了关联方联合体之间显失公允关联交易的发生几率。显然《会计准则》、《贷款通则》等就关联方的信息披露做出了明确要求,但当借款人不按贷款人的要求提供与借款有关的业务活动和账务状况的真实情况时,执法者的麻木,使贷款人更加束手无策。
(三)关联交易的监管目标,影响着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授信管理目标的选择
《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明确,商业银行对单一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不得超过商业银行资本余额。因此,《指引》的政策效果只是将原来集中于一家银行的集团客户授信,分散到几家银行,减缓一家银行对关联交易的承受能力,并未从根本上减少和控制关联交易对银行信贷资产带来的风险压力。而一些银行的管理者据此片面以为,控制集团客户风险靠分散性管理足矣,没有将控制关联方显失公允交易作为风险管理的目标。
(四)商业银行对影响关联方客户偿债能力的重大事件反应不敏感,也是信贷资产受到关联交易风险侵蚀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是受粉饰报表资产规模的迷惑,忽视关联方客户本身固有的风险,尤其是经营风险、系统性风险、行业风险、风险。出现了迷信集团客户规模,把集团客户简单等同于优良客户的现象。二是对关联方授信业务的特殊性关注不够。对关联方授信审查往往是承贷主体单笔业务的审查,出现了简单以母公司的信用评级、授信作为向子公司放款依据的现象。三是以迎合大客户而出现的“统贷统还”,不利于银行监控关联方贷款的使用情况。为了适应大型集团客户贷款由各关联方分散办理向控制方集中的趋势,一些行也将授信的管理相应集中到集团客户总部所在地行。当贷款进入关联方内部后,银行很难对贷款的实际使用情况和资金流向进行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