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计量属性的评价与选择(2)
2017-08-02 01:19
导读:5.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指资产按预期未来现金流入的贴现值计量的一种属性。这种计量属性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与决策的相关性最强,但其未来现金流
5.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指资产按预期未来现金流入的贴现值计量的一种属性。这种计量属性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与决策的相关性最强,但其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是不确定的,与决策的可靠性最差。
所以,对五种计量属性进行最优选择,会因为其各自的利弊而难于进行。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这三种计量属性与实际经济生活相去甚远,仅作为一种计量属性而非计量基础,只能在特别的环境、特别的条件下使用在个别的资产或负债上。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两种属性的利弊来看,争论的焦点主要是提供事实性信息还是目的性、相关性信息,这与经营责任学派、决策有用学派两种不同的财务会计目标有关。会计目标是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方向,不同的目标要求选择不同的计量属性作为计量基础。事实上,单一的计量属性、单一的会计目标,不能满足各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他们要求,会计必须适应现代经济,重新构建合理可行的计量模式。
(三)
事实上,在或者说高度的市场经济中,很难基于目标和会计计量的直线联系进行一一对应的选择。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行为,单一计量属性构成的计量模式无法实现各方提出的多元化信息要求。我认为,应该以现实经济生活中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及会计目标为前提来构建计量模式。会计以单一计量属性形成的计量模式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满足多元使用者的需求,应使会计信息系统形成多层次、立体交叉的系统,对外来经济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加工、汇总后输出的信息,能够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
那么,我们应如何综合运用不同的计量属性以满足这样的要求呢?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
会计学科的分支随着经济的复杂多样化,会计目标的多元化,使会计必然也必须走向融合。我们在进行计量属性的选择时,只有使多种计量属性共存并相互配合,才能够实现多元化会计目标。因此,我建议采用这样的计量模式:财务会计计量以成本为计量基础(即使用历史成本财务报表);财务及管理会计的计量,可采取历史成本和其他计量属性并存择优选用。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采用这样的计量模式,是因为其既具有基础,又具有现实意义。①会计的产生及,都是以受托经济责任的评价和解除为基本前提的,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历史成本计量的财务报表的提供。②现代制度建立的初期,管理层次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仍然以事实性信息为主;此外,管理人员的素质还远远未能达到理解、分析更多的时效信息、预测信息等目的性信息的水平。③会计改革初期,会计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计量模式的大幅度转变很容易引起会计报表所揭示的信息缺乏可比性;而且,会计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财政、财务、税制等各方面改革的配套,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所以会计改革必须稳步进行、配套进行,会计计量模式的转变应既具有过渡性,又能与其他改革相衔接。④企业外部经济信息资料(如一般物价指数、行业平均水平、行业先进水平等宏观经济数据)的提供不充分、不及时,因而现行成本的计量,影响横向的分析比较,使得与决策相关性较强的单一属性计量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可操作性不强。并且,我认为,这种计量模式的实现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历史成本模式是信息系统运行的主体模式,即企业的任何资料信息的输入都应以历史成本计量,对信息的加工整理可视当期的使用者需要,分别采用不同属性计量;历史成本计量信息在帐簿和每期基本财务报表中列示,其他计量信息分别在项目决策分析、可行性方案等财务报告或附表资料中给予揭示,以满足个别信息使用者的特殊需要。比如,在物价变动显著的时期,根据历史成本计量的帐簿和基本报表调整的现行成本财务报表,列示于有关管理者经营业绩的报告中,与历史成本报表的数据对比起来考察,更有助于各方关注者了解管理层在物价变动时期投资组合的决策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