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2)
2017-08-04 06:59
导读:(二)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必然造成过度开发消耗资源;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生态环境补偿能力严重滞后,这
(二)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必然造成过度开发消耗资源;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生态环境补偿能力严重滞后,这些都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从企业长远利益看,只有增大环保投入,重视绿色会计,才能始终保持竞争的优势。 1.是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的需要。绿色会计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能较准确地反映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企业挖掘内部潜力,维护社会资源环境。 2.是企业责任向社会扩展的必然结果。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的多元化,需要企业将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转变为追求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同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有关的资源环境、废弃物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进行反映和控制,和记录企业的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向外界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 3.是正确核算企业经营成果,准确分析企业财务风险,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业绩的需要。在损益表中计算经营成果时,只有将企业对环境影响的耗费作为收入的减项反映,才能正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只有在负债总额中加上企业因对环境造成危害而形成的环保负债额,才能得出真实可靠的资产负债率,准确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绿色会计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可从社会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企业的角度来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的业绩。
(三)是强化我国环保意识的需要 从绿色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可以看出绿色会计是在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受到威胁的背景下,人们在分析了传统会计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的。 环境状况的恶化对经济活动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断从自然界取得资源,同时又将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要求从自然界取得的资源越来越多,同时排放到自然界中的废物也就越来越多。排放的废物超过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就会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各国的环境问题又共同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各国提高了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合作以解决治理环境的国际协调问题。
(四)是全球一体化的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方面,大量外资涌入,要求我们尽快建立绿色方面的准则。由于许多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因而许多发达国家的特别是跨国公司不断把那些污染严重和破坏掠夺资源的生产项目搬到发展中国家。正像许多人所批评的那样,他们把发展中国家当成了自己的“污染避难所”,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环境剥削”。我们当然不希望他们这样做,但我们必须知道他们做了些什么,对环境造成了何种,采取了哪些环保措施等,而这就必须依靠绿色会计。另一方面,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国外投资,我们应该培养我们的企业适应对外披露绿色会计信息的需求,从而使其适应某些投资所在国的要求。这些都迫切要求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高度重视实施绿色会计,以便在国际贸易中维护自身权益,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三、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绿色会计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在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条件也已逐渐成熟,具备了实施绿色会计的可能性。
(一)我国实施绿色会计已具备了一定的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是影响会计行为和会计模式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是会计活动赖以进行的基本条件。要使绿色会计的过渡到实务操作阶段,关键是会计环境的建设和完善,而这不仅包括技术性规范体系建设,更包括宏观层次的法制制度和政策等。多年来,我国重视环境法制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包括相关、条例、环境标准等在内的环境法律体系。我国颁布的环境法律除《环境保护法》外,还包括《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
渔业法》、《农业法》等;主要条例有《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条例》等。绿色会计对象的价值能够被准确计量是绿色会计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条件,而环境标准则是绿色会计计量的起点。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三级五类,三级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五类是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标准、样品标准、基础标准。其中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属强制性标准,违反者要负法律责任。除此之外,我国还颁布了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政策、方案和计划。总之,从会计环境的角度来说,这些法律、条例和政策已构成了绿色会计所需的法律规范环境,这表明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实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