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与盈余质量若干问题研究
2017-08-04 06:57
导读:会计论文毕业论文,新会计准则与盈余质量若干问题研究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 作为会计信息
【摘要】 作为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盈余信息一直倍受股东、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关注。会计准则作为盈余产生时必须遵守的规范,对盈余质量的影响重大。文章通过对盈余质量与会计准则的理论分析,提出了提高盈余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 盈余质量;会计准则;盈余管理
一、盈余质量与会计准则之理论分析
盈余质量是报告的盈余与真实的盈余之间的差异。会计准则对盈余质量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会计准则可以制约盈余管理的发生从而有利于提高盈余质量;另一方面会计准则又为盈余管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不能必然保证高质量的盈余。
会计准则是从技术角度对会计实务的处理提出的要求,对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均有约束力。盈余信息的产生严格执行会计准则而无权变更。因此,公司对盈余的操纵是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进行的,它们利用的常常是准则的漏洞或尚未规范的空白地带。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可以从源头上防范盈余管理,对利润的操纵具有制约作用。
从会计准则制定的角度来看,如果会计准则中对基本概念有严密的定义,对企业的任何经济业务都有一一对应的刚性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那就可以使会计实务达到科学、合理且内在一致的完美境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存在会计选择的问题,会计盈余信息一定完全反映了真实的盈余水平,其质量一定是高水平的。然而这只是不可能达到的期望。原因有二:其一,会计并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实务中往往需要对经济事项的未来发展进行假定、估计和判断,并且存在可供选择的多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因此,会计准则无法消除职业判断。允许对于相同的交易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的原本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交易实质,使盈余质量更高,而只要存在职业判断,盈余管理就有可能产生。当企业可能出于某些动机,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合法”地进行盈余管理时,就降低了盈余质量。其二,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会计理论界、政府有关部门、会计职业团体、企业界的专家等各方利益集团进行博弈的结果,而且由于会计准则理论基础的不完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制定模式的局限性等原因,会计准则不可避免地存在漏洞或尚未规范的空白地带,这就为盈余的操纵提供了条件。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虽然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不能确保盈余质量的高水平。但是,正如葛家澍(2002)指出,反过来却可以说,没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必然得不到保证。会计准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完善会计准则是提高盈余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新会计准则对盈余质量的积极影响
会计准则的变化影响着公司业绩特别是净利润的变化,但并不会影响公司的实际业绩。会计准则的变化使实际业绩反映得更准确,公司报告的盈余数据信息更能真实的体现实际业绩,从而质量更高。新会计准则较大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定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范围,规范和控制了企业对利润的人为操纵,垒实了经营业绩,对盈余质量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一)关于存货管理办法
新存货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后,这对生产周期较长的上市公司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一变革对盈余质量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原先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采用新的存货记账方法后,其毛利率和利润的数据将出现不正常的波动。但考虑到目前我国的物价水平趋于平稳,而且如果有影响,也是短期影响,不会对上市公司的总体业绩产生差异,存货准则的这一变化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并不大。另一方面规定不可采用“后进先出法”使得企业不能再使用变更存货发出计价的方法来调节当期的成本费用和利润水平。所有企业的当期存货耗费,反映的都是实际的历史成本,而没有人为调节因素,便于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比较,提高了盈余信息的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