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2)
2017-08-06 02:06
导读:总的来看,进入本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前景是令人振奋的,新的领域层出不穷,随着的发展和技术
总的来看,进入本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前景是令人振奋的,新的领域层出不穷,随着的发展和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会计在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二、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与现状
从本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我国会计学术界以极大的热情,对西方的管理会计进行了大量的引进工作。在本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和中期,我国会计界曾对西方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借鉴和应用意义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但进入本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管理会计在我国开始逐渐受到冷遇,其表现如下:
(-)学术研究兴趣不高自进入本世纪九十年代的八年间,我国会计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财务会计领域,管理会计方面的研究论文与前者相比所占比重很小。据笔者对代表我国会计界最高研究水平的《会计研究》杂志所做的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八年间,在《会计研究》上发表的学术性文章中,涉及财务会计领域的论文约为465篇,而涉及管理会计及成本会计的论文约为71篇,后者只约占前者的15%.另一方面,从过去八年间在大陆举办的国际和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来看,专门以管理会计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更是凤毛麟角。如果再从会计专业硕士、博士
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情况看,将管理会计领域的作为毕业论文的也同样寥寥无几。以
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在过去八年间,每年约有25名经过国家统考入学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毕业,而以管理会计领域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的只有1到2名,并且有几年甚至无一人以管理会计为题作毕业论文。以上种种迹象表明,管理会计研究在我国已明显不受重视,这无疑是中国近年来管理会计研究水平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实务界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和系统应用我国自本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从西方引进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至今已约有二十年的,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及国外和港台的会计学者所做的各项调查结果表明,迄今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仍未得到广泛重视和系统应用。这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或财务负责人观念陈旧,只重视事后的算帐、报帐工作,不重视管理会计③;企业会计人员掌握管理会计知识有限,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根本不了解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我国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④;管理会计的一些,如短期经营决策、量本利以及责任会计等在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从总体来讲,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有限⑤。笔者最近曾与一些大中型企业的总会计师就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交流,得到的回答基本上也与上述问卷调查的结论相同。一些总会计师认为,现行管理会对教科书中的知识点不少,但企业可以实际应用的却有限,他们极力主张,我国的管理会计教科书中应包括我国一些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以便于会计人员借鉴和操作。
(三)已有的管理会计应用经验亟待系统和提高我国自70年代末期开始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管理会计学现已成为许多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我国学术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也已具有一定的深度。从实践上看,我国一些企业已具有开展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如50年代初期开展的厂部、车间、班组三级核算,60年代开展的厂内计划价格、资金分级管理,70年代大庆油田开展的内部结算,80年代吉林省开展的厂内银行、首钢的包、保、核,90年代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推行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等等。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从已公开发表的和资料上看,我国一些过去管理的经验介绍,主要是以实务人员为主介绍基本情况的较多,由于没有学术界的参与,其经验难以在上得到系统的归纳与,从而难以将其经验进行广泛推广与应用。而学术界虽然具有理论的特长,但由于种种原因缺乏深入到企业中去了解管理会计应用情况的实践,开展的调查研究主要以调查问卷为主,因而开展的管理会计研究就难免出现空洞、脱离实际的现象。因此,我国开展管理会计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由学术界与实各界共同参与来进行典型案例研究。这样不仅可以富有成效地解决学术界与实务界相互分离来开展管理会计研究的难题,还可以使典型案例经验在理论上得到总结和提高,由此形成系统的案例研究报告。这不仅在实务上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有助于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推广应用,而且对我国会计学术界今后在开展管理会计研究中能够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