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研究(2)
2017-08-07 01:46
导读:2.3 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 企业的存货按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从上讲,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是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
2.3 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
企业的存货按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从上讲,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是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预计成本以及销售所必须的顶计费用后的价值。但这其中的几个"预计数"如果不能合理估计,那么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目的就大打折扣,相反还可能留给企业"操作"空间。对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偏低,期末有货成本减少,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房地产开发公司)来说,这不失为操纵利润的手段;由此,企业可能在某一会计年度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实现对存货成本的巨额冲销,然后次年就可以顺利实现数额可观的净利润。这种盈余管理只需对剪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而无需在次年度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即可实现,因而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2.4 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
要汁提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都涉及到又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的估计。与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朴同,要对可收回金额做出合理估讣,并非易事。既然难以做到准确地估计,而又尚未有约定俗成的方法可供使用,存在可能的人为操纵也就不足为奇了。
3 资产减值会计中存在的问题
3.1 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难度大
(1)制度和准则不完善给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带来难度。首先,确认时间不明确。新制度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年末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预计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并且是必须每年至少一次。对"定期"的概念没有具体规定,这给企业造成很大的随意性,使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可比性;其次,计量标准的多重性。从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中可以看出,八项资产减值确认采用了3种不同的判断标准,即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采用了永久性标准,应收账款、长期投资和在建工程采用了可能性标准,只有对短期投资和委托贷款采用了经济性标准。由于永久性标准和可能性标准应用中很难确认哪些是永久性减值,哪些是暂时性减值,对会计工作者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同时也给
企业管理当局操纵利润带来了可能性;再次,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会计核算的方法不同,其所计提的减值准备也大不相同。如在存货的计量上,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在原材料价格渐长并且比重较大的生产企业,存货采用后进先出法,其影响就可能会比采取其他方法受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影响要小一些。又如对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可以采用投资个体计提,也可按投资类别计提和按总体计提,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企业管理当局粉饰财务报表留下空间;第四,会计处理方法不当。我国自加入WTO后,在会计准则上许多方面已经跟世界接轨,但在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方法上仍有很多地方存有不足,如我国会计制度规定法定资产重估增值应作为"资本公积"处理,但对资产减值则一律作为费用或损失确认,这不符合国际惯例的要求。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2)实务上的难操作性给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带来困难。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在实际操作中受到经营者利益、制度、会计监管、会计人员素质和企业实际情况等一些因素的和限制,所以在确认和计量上也存在很多困难之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各项资产可收回金额的合理确定有较大难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是确定资产预期的未来利益,我国采用的是经济性标准,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就予以确认,但要合理确定可收回金额有较大的难处。
3.2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被滥用
计提减值本意是为了提高企业资产的质量,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确成了上市公司操纵盈余和控股股东逃废债务的手段,避免被ST处理。上市公司通过计提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的手段主要有:一是集中在某一年巨额计提准备造成巨亏,不提或少提准备,为利润增长埋下伏笔;二是往年先多提准备,当年部分冲回,以达到调控盈余的目的。如科龙电器2002年实现利润11亿元,却将276亿元的巨额减值准备冲回成为扭亏的功臣;三是以不计提或者少计提准备虚增利润。例如大庆联谊2002年以492万元的微利扭亏,但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却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原因是公司资产减值准备没有提足,只按6%的比例计提坏账准备显得不够稳健。如果按注册会计师的保留意见重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就会将全年的利润全部冲减掉,公司就会因为两年全部亏损而被ST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