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管理会计的产生与演进(4)
2017-08-10 03:01
导读:50年代在管理基本体系构建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从管理会计目标方面看,50年代初,学者B·E·戈茨便明确指出:管理会计“提供基础信息,以便让经营人员
50年代在管理基本体系构建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从管理会计目标方面看,50年代初,学者B·E·戈茨便明确指出:管理会计“提供基础信息,以便让经营人员拟定关于各项活动的计划,并进行控制”。其见解在当时具有先导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美国会计学会1955年度及1958年度的报告书中对管理会计之目标进一步作出了明确表述。如在1958年的报告中指出,管理会计工作在于协助经营管理人员拟定达到合理经营的计划,并依此作出明智的决策。这是体现在现代管理会计思想方面的一个明显进步。
1965年5月,英国成本和工厂会计师协会将1931年创办的《成本会计师》杂志更名为《管理会计》。显然,这是一种迎合潮流的举动。当时在杂志更名申明中指出:“成本会计工作是管理会计中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结论对于其后管理会计的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与这一事件相关联的是莱昂德·R·艾米教授的见解,这位教授指出:管理会计向管理当局提供信息并指导其行动,至少与外部报告同样重要。他还进一步指出:以往为决策提供信息是会计师的最薄弱环节,然而,从战略上讲,这却是最重要的任务。上述可见,理顺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并明确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与企业经营决策的相关性,是体现在60年代管理会计研究中的最重要的思想与研究中力求着重解决的问题。
进入70年代后,在发达的国家及地区不仅对于管理会计研究工作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对于管理会计的推广也进入到实质性工作阶段。1972年美国全国会计师协会开始举办“审定管理会计师”(CMA,一译为执业管理会计师),凡考试合格者颁发给“管理会计师证书”,作为上岗之依据。其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CMA考试已在美国的67个城市举行,这时,诸如《华尔街日报》及其他刊物上的
招聘广告已把CMA与CPA(注册会计师)并列作为必备条件。1980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会计人员联合会第一次大会上,也把管理会计的应用作为研究主题,这次国际会议之举办表明管理会计的已开始扩大到世界范围。
在70年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进一步受到行为、管理科学、
数学、机,以及相关数量科学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的成就。从行为科学的影响方面讲,1971年出版的E·H·柯普兰的《管理会计和行为科学》及1973年出版的A·G·霍普伍德的《会计系统与管理行为》堪称代表之作。从数量科学影响方面讲,在60年代管理会计中将诸如“回归法”、“曲线”等引进应用的基础上,70年代又将概率论引入决策模型的建立方面。在1976美国的《会计研究》杂志1、2期所刊载的21篇论文中,其中有12篇便采用了上述。同时,70年代至80年代,会计界又对现代管理会计体系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如J· M·弗里姆金的《管理分析用会计》(1976年)、C·L·穆尔与R·K·杰达克合著之《管理会计》(1980年)、R·N·安东尼与G·A·韦尔什合著之《管理会计基础》(1981年)、杰克·格雷与唐·里基特合著之《成本与管理会计》(1982年)、R·S·卡普兰的《高级管理会计》(1982年),以及C·T·霍恩格伦所著《管理会计导论》当为代表之作。他们对于现代管理会计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得到会计界的充分肯定。
值得注意的是,70年代至今,在大科学、高新技术,以及大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在前文所述电脑辅助设计、制造等系统投入企业应用之后所形成的新制造环境下,有关管理会计方面的创新研究一直处于持续进行之中,新的成果不断出现。同时,在高支持之下的适时制生产系统的应用及与适时制应用相关联的全面质量管理制的推行,也直接冲击着成本控制领域,促使管理会计中有关成本控制理论、制度与方法的创新。从70年代初著名学者G·J·斯托伯斯教授在《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中提出作业会计、作业成本等概念与作业成本处理方法,到1988年R·库珀等教授正式提出“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ABC)方法,或随后提出的“作业成本制度”,此后,在此基础上经过不少学者与工作者的研究、实验,又初步建立了“作业量基准成本体系”(ABCS)、“作业成本管理”(ABM)或“作业量基准成本管理”(ABMS)等概念、理论及其基本方法,并最终以此改变了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体系。同时,在此期间,质量成本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增值会计,以及环境管理会计等新领域的产生,也推动了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