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供求对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
2017-08-24 01:57
导读:会计论文毕业论文,会计信息供求对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 国有信息失真现
摘 要 国有信息失真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通过会计信息供求双方的现实,说明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不均衡的结果,是不完全竞争的会计信息市场的特点,并就如何培育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市场供求主体提出建议。
关键词 会计信息 供求关系 国有企业 信息失真
我国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大量存在。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了公众的微观决策和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导致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而且助长了虚假之风,为贪污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会计信息主要是一种公共产品,供给方不能得到直接经济利益,缺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动力,而需求方只有在满足一系列条件后才能作为一种制衡力量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本文拟从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两方面都失效的角度,对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作初步的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1 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在会计的长期中,一直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供给。一般而言,会计信息供给方只要有主动披露真实信息的内在动力,就可以实现其愿望。反过来说,如果其有信息造假的利益动机时,也会费尽心思,达到目的。
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想成为真正的信息需求者,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欲望。当会计信息的真假直接威胁到信息使用者自身利益时,信息使用者必然非常关注会计信息,渴望获得及时准确的信息。②信息使用者的成熟程度。会计报表是基于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的,要想利用会计信息,还必须要有相关的财会知识及管理知识。这个条件大大缩小了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范围。③信息使用者群体影响力的大小。只有当信息使用者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形成一股合力,足以与信息供给方抗衡时,才会得到所需的真实信息。因而,真正的信息需求者的要求是比较苛刻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会计信息是一种产品,其质量的好坏决定于会计信息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程度。
2 国有企业会计信息供给分析
2.1 管理层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
(1)国有企业的产权机制弊端成为管理层信息造假的潜在动力。根据完全自私和完全理性合一的“经济人”假设,国有企业管理层认识到国企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不匹配以及委托代理关系中产生的信息优势,就会以牺牲国有产权为代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利用会计信息作掩饰。
(2)管理层的权力过大提供了信息造假的条件。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的权力已大大超出一般代理人的权力,他们集决策权、经营管理权、财务管理权、人事任免权于一身,但缺乏有效监督。权力的过度膨胀导致了腐败。
(3)落后的业绩考核激励机制是管理层信息造假的直接原因。长期以来,政府对国有企业业绩的考核评价侧重于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而不关心其经营过程,且评价体系侧重于利润、资产报酬率等财务指标,不关心相关的非财务指标。而财务指标离不开会计数据,这也势必导致了管理层为了经济、的利益而粉饰会计报表。
(4)机会收益远大于机会成本的现实,使管理层敢于铤而走险。对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收益与付出的成本的权衡,决定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程度。会计信息失真,一般依赖集体腐败来完成。构成一个高度“团结”的腐败集体,是需要花费高额成本和承担巨大风险的,这个成本是管理层必须付出的。另外,还有一个或有支出,即被查处发现时的惩罚。这个或有支出的可能性及大小,取决于监督机制和体系的完善程度。从本文下面所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监督机制是非常不完善的,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而且法制手段缺乏应有的震慑力。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2.2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操作者
(1)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会计自身的缺陷,为会计人员操作会计信息提供了可能性。一方面,会计准则作为会计行为的规范,具有内在不完备性。会计人员可以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权,生成和报告能达到特定目的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具有滞后性、模糊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很难及时准确规定每一项经济业务。同时,会计信息本身含有许多估计因素在内,如坏账准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滥用会计估计也是会计信息造假的常用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