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会计的“行为化”:会计领域的新发展(2)

2017-08-27 01:05
导读:二、行为会计概说 “所谓行为会计,在最通俗的意义上说,就是说明谁通过何种途径使得会计信息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样或那样的会计信息对谁产生什
 二、行为会计概说  “所谓行为会计,在最通俗的意义上说,就是说明谁通过何种途径使得会计信息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样或那样的会计信息对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计行为实质是一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奕,行为会计的研究范围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管理当局内部的行为个体、外围的各个利益集团(包括国家、权益人、注册会计师等)之间生产、传递、利用、分配会计信息的过程。  当今西方行为会计学说有:“代理人理论”、“会计政治化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文化决定论”等。尽管其逻辑体系互有差异,但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却是一致的。如:(1)理性的经济人。“经济人”的行为体现为对自己偏好最大化的追求;甚至不惜“损人利己”,导致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和妥协。行为会计重在研究整个行为作用的过程。(2)交易成本。在交易行为中,任何经济信息的取得、使用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所以行为会计不能不考虑交易成本。(3)行为规则。制订规则能保证会计系统中行为的合规性和可预测性;在规则的约束(例如明晰的产权制度)之下,则可保证会计体系有序而规范地循环。行为规则的外延主要包括会计原则、会计标准和会计惯例,也包括政治、文化、道德等社会因素。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会计系统是内外环境制约的函数,条件的改变引起行为动机的不断调整变化。当政府对会计行为干预较强时,会计系统“内动性”减弱,会计行为倾向于作为一种被动的从属性工具;当企业具有独立的经营管理权力时,会计行为决策性加强,活力增大。行为会计学以会计行为在会计信息流程中的作用过程及效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性的检验,建立规范的有效的会计循环体系,可以直接反映企业内部协调机制,信息的筛取和反馈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和自身素质等等。行为会计的职能即是通过及时的揭示和监控系统,在社会的政治经济领域中,配置经济资源和社会财富,合理界定各利益主体的责权,避免腐败行为和黑幕交易。  研究行为会计的目的是建立有效的行为会计系统。1978年美国华特豪斯和锡森合著的《管理会计系统研究中的随机理论结构》一书,从方法论的角度构建了行为会计系统的理论框架:整个系统由不同层次的模式构成,包括预算、组织、社会对人的影响及行为调节模型。而系统模型的建立要结合高等数学和概率论的知识,包含现实条件下的反映与控制,并运用信息论、控制论、心理学、机模拟等技术工具。但行为会计系统如何普遍应用于实践,西方会计界仍存在不少争议。  我国的行为是适应转型的需要,新的会计模式对旧体系、旧观念的冲击而逐渐兴起的。行为会计系统首先处于规范和道德规范之下。法律规范的约束分为基本会计法规、专项会计法规、部门会计法规三个层次,发挥权威性的导向和预测作用;道德规范则主要指公认的价值标准等。还有,不能背离我国经济体制的现实及文化、地理环境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如何进行制度、规则的选择,管理的组织与监督,发挥会计信息与组织成员的相互作用,改进我国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体系,促进国家、、个人行为目标协调一致,是行为会计的研究者极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的课题。  三、行为会计的,对会计本质的再认识  会计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本世纪60年代以前,会计被理解为记录、分类、汇总、报告经济事项的“商业语言”;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产生之后,取而代之的“信息系统论”,将会计定义为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过程。尽管它揭示了会计信息运动的基本状态,指出会计信息是为管理者的计划和决策服务的,但拘泥于会计的“技术性”而忽略其“性”,仍失于偏颇和牵强。尤其在行为的下,会计从“信息披露”逐步走向“过程控制”,会计行为主体不仅要对过去的会计行为客体进行反映和监督,而且要对现时的会计行为客体进行适时控制,并对未来的会计行为客体进行预测和决策。为了适合这一系列的要求,产生了我国会计学家主创的“管理活动论”,可以说这是我国会计理论史上的又一次质的飞跃。从行为会计的角度来看,“管理活动论”更能触及会计本质。  会计行为主体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综合、判断,提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决策性的会计行为始终贯穿于会计系统过程。行为会计学涉及会计行为主体和客体的运动,而人们的效用追求、意愿及价值观念等又不断对会计行为提出新的要求。若仅坚持会计是一个提供决策信息的客观体系,那么如何分析在会计行为能动的影响下,会计系统在处理和分配信息时产生的不同效果?会计本质的起点和终点是“人”的行为,信息流只是过程的外在表现,它从管理目标出发,为管理活动服务。会计行为实际是会计行为主体和行为客体相互作用的客观体系,行为会计的外延不可能囿于一个微观范围内进行的、以提供决策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因此以管理活动论为基石,能更好地构造行为会计理论框架。  随着公司制和产权理论的发展,会计目标相应地由“决策有用”向“经管责任”过渡,会计人员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处于越来越主动和积极的地位。以编制会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系统的有效性为着眼点,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根据决策者的偏好对会计信息进行取舍,管理活动论也而然地走上主流地位。  我国会计理论的选择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应注重其预测和解释功能而不仅仅是对经验的注脚。脱离特定社会背景的抽象会计是不存在的。我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会计的管理职能愈见重要:会计管理以信息为中介实施管理并向决策领域渗透。会计信息系统运行过程的每一步,都深深地打上了管理的烙印,这就是行为会计学的精髓。  
上一篇: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内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