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地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情况调(3)
2017-09-03 04:39
导读:1、加深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解决认识和思想问题。“指导实践”,理论本身就是认识的体现,有了认识,就有了理论形成的基础,随着认识的提高,
1、加深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解决认识和思想问题。“指导实践”,理论本身就是认识的体现,有了认识,就有了理论形成的基础,随着认识的提高,就形成了理论。理论是思想的载体,统一思想就是统一理论。理论统一后,“百家争鸣”的局面才会消除,实践才会开始。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也是从认识到实践的一个过程,认识不到位,思想不统一,改革就不会取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加深认识,统一思想,就成了改革工作的前奏。
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任何一项改革,都是通过理论、舆论宣传得以实现的,有了理论依据,若不通过宣传或宣传不到位,人们就不会认识它,不充分理解和准确把握,支持和贯彻执行的力度就不可能到位,改革就达不到预期效果。通过对改革情况的调查了解,这一点也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加大宣传力度,中央应通过新闻媒介,在全营造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氛围,使人们特别是经济领域的人员都认识到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改革的和目标;地方财政部门可以通过知识竞赛、
培训等方式,在本辖区内开展宣传活动,进一步加深在职人员对改革的认识。
二是认真领会中央的改革精神。从目前的情况看,多数地区的改革还是“如火如荼”的,但不少地方仍是“纹丝不动”或“姗姗来迟”这是对改革政策吃不透、拿不准的表现,怕失败,希望别人搞成功后自己去借鉴。改革就是创新,失败是有可能的,但人人都怕失败、都等着去借鉴经验,那经验又从何而来呢?我们提倡创新,但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失败,改革工作总得有人尝试,这就需要改革者正确理解和掌握改革理论及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中央有关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的精神,是地方实施改革工作掌握政策和把握尺度的首要任务。深入学习中央领导人有关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讲话,就领会到了国家对改革的决心,坚定了改革的信心;学习《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就掌握了改革的总体框架、指导思想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知道改革的基本内容、方式、方向和最终要实现的目标等;学习《财政部关于深化地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就明白中央对地方改革的规划、部署和要求;学习中央的改革配套制度,就知道改革工作中的一些具体操作和做法。 总的来说,通过对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广泛的宣传和深入学习,地方在改革工作中的思路就会更加清晰,改革步骤加快,改革力度增大,从而才能保证改革工作的圆满完成。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2、制定统一的改革模式。“不得规矩,不成方圆”,各自一套改革模式的弊端上面已经述及,制定统一的改革“规矩”已经成为当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如何去定、定什么样的一个改革“规矩”?是应该值得大家去考虑的一个问题。改革经过五年的实践,虽未达到“全面实施”的目标,但从中央到地方,已经有了制定统一改革模式的基础。制定统一改革模式,就是要充分利用各地的成功经验,归纳总结,使其更为科学、更为普遍适用,但不论如何,它既要兼顾中央和地方情况,又要充分考虑各自实际,重要配套办法如有关资金支付和清算办法、核算办法、结余处理办法等由中央以部门规章的形式统一出台,其他如机构设置、内部流程等由地方自行规定,这样既达到了在改革中大原则、大方向的统一,又兼顾了各地的改革实际。中央统一制定改革模式,除可以消除上面的弊端外,更有利于地方财政与银行系统的协调,实现财政资金安全、高效的支付和清算。 统一的改革模式出台后,已实施改革的地区,应对照统一模式进行更新,未实施改革的地区,必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改革,从而实现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全国统一。
3、采用验收过关的办法,限期实施。“十五”已经结束,原定“全面实施”的改革目标尚未真正实现,对未启动改革的地区,应限其启动,采取验收过关方式,督促其实施改革。统一模式出台后,对那些“坐以待借”的地方来说,有了一套对照执行的改革样式,限期验收,也取消了他们自由决定的权利,以强制手段,推动地方的改革向既定目标进行,从根本上解决改革的“久拖不决”问题。总的来说,改革的现状,不能回避,更应该重视,只有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所在,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加以解决。面对“参差不齐”的改革,只有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统一改革模式,限期实施,我们的工作才能取到很好的效果,改革才会有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