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比较与运用(2)
2017-09-03 06:25
导读:由于作业成本计算法计算比较复杂,工作量比较大,因此,具备下列特征的企业可从作业成本计算法中更多获益:(1)高额的制造费用。(2)产品种类繁
由于作业成本计算法计算比较复杂,工作量比较大,因此,具备下列特征的企业可从作业成本计算法中更多获益:(1)高额的制造费用。(2)产品种类繁多。(3)各产品需要的技术服务程度不同。(4)各项生产运行数量相差很大且生产准备成本昂贵。(5)随时间推移作业变化很大,但会计系统变化较小。(6)有先进的
计算机技术。作业成本计算法与科学的生产系统配合使用,可实现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的统一。在接受小批量订单时,若专属成本较大,而生产量较小,应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法进行分析评价,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若按传统成本计算法,则会产生将专属成本由同期其他产品或以后产品共同承担,导致决策依据失真,难以作出科学的决策。
在作业成本计算法实施运用中,作业成本动因充当着作业与成本项目之间的纽带。成本动因的不同选择将导致间接费用在成本项目之间的不同分配。所以成本动因作为作业成本计算法的主要核心,关键在于成本动因与成本之间因果关系的准确度把握:(1)成本动因体现的是成本与成本项目之间的因果关系。按照作业成本计算法的计算程序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是通过选择将作业业绩和个别产品的需求相联系的成本动因来实现的。因此,作业成本计算法应从选择驱动各项费用发生的成本动因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项分配,即成本动因必须是导至某项费用发生的直接因素。如手工组装配件的成本使用直接人工作为成本动因;由自动化机器生产的成本使用机器小时作为成本动因;检修部门的成本使用检修次数作为成本动因;装卸部门的成本使用搬运次数作为成本动因等等。(2)成本动因的集合与多元化。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就是一系列作业的集合。有些作业的成本动因具有同质的特点,有些则不然。为了降低核算成本,就应该将同质的作业集中起来按其相同的动因因素进行分配。原则上讲,企业选择成本动因不必贪多求全,不能太细,太细则必然大大增加核算成本。因此,在成本动因多元化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企业实施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目的,将一些动因进行归并。选择相对独立的与产品和成本形成有较大关系的作业并分析其成本动因进行分配。对于与产品形成过程相关性不大的成本动因可以归并起来选择一个相对可靠的动因进行分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作业成本计算法,不仅要准确计算产品成本,提供详实的成本信息,而且要通过成本计算对产品生产流程中的各种作业进行有效的控制。由于并非全部作业都能增加产品的价值,因此对全部作业应区分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相应的成本即为增值成本和不增值成本。具体区分下面两点:(1)作业的增值性与非增值性。首先对作业的成本动因进行细微的分析。只有那些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最终产品所必不可少的作业活动,才属于增值作业,包括经济性增值作业和功能性增值作业。经济性增值作业是指通过作业活动中所发生的成本转移到产品价值中的作业。如果该项作业在生产经营中必不可少,那么减少将会发生额外成本,如企业生产设备的维修。此类作业过程所发生的成本并没有转移到产品中,称为功能性增值作业。一般情况下,判断作业是否具有增值性应考虑以下两点:其一,作业是否构成产品形成的必要过程;其二,作业是否转移了产品价值。那些不能为产品创造价值的或者即使消除也不会对产品价值造成影响的作业划分为非增值作业;(2)区别对待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对于增值作业,首先要考虑的是其重要性。因为企业的生产过程是由一系列作业形成的作业链,对每一作业即使是增值作业进行逐一分析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分析时仅考虑那些转移到产品价值中的重要部分。其次,将替代性增值作业单独考虑,寻找替代源,以求增加价值或降低成本。再次,既然作业是增值的,消耗一定的资源所创造产品的价值体现的是本作业的效益。所以在创造产品价值的情况下,应该将增值作业成本进行纵向比较,比较完成同等作业量所发生的时间,发生的成本以及从事作业的重复程度,挖掘降低成本增加价值的替力。最后,考虑增值作业向非增值作业的转移。如果产品销售要求改变或生产流程的变化,对某些作业显得不再必要时,应该将其从增值作业的系列划分出来,作为非增值作业进行管理。对于非增值性作业,应考虑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有些非增值作业取消后对生产经营过程不会发生质的影响和产品价值量上的变化,则应该考虑取消。二是有些作业完全可以从管理方面予以改进,三是如果企业发生的非增值作业较大,按现行生产流程又难以避免,可以考虑改变企业生产经营“路程”,从而避开非增值作业的发生或减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