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对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影响及对策(2)
2017-09-06 01:28
导读:三、面对会计国际化的大趋势应采取的对策 1.考虑国情,正确处理会计国际化和国家化的关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是一对矛盾。会
三、面对会计国际化的大趋势应采取的对策 1.考虑国情,正确处理会计国际化和国家化的关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是一对矛盾。会计的国际化强调会计准则在国际范围内可比,而会计的国家化则强调会计准则在某一国的特性,这是会计准则这一事物的共性与特性的矛盾。加入WTO以后,我国资本市场范围逐步扩大,跨国经营日益频繁,加速会计国际化进程有利于投资者和管理者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在不与中国和经济实际相抵触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原则和会计程序、。但是,中国在推行会计国际化进程时,又必须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因为会计工作是基于一定的国情背景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和文化传统,就有什么样的会计,不同的国情孕育不同形式的会计。所以,在借鉴国际惯例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异同,认识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取长补短,才能创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 2.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协调,把中国会计推向世界。对中国会计国际化更深层次的认识应该是,中国不仅要借鉴和吸取国际会计准则成功的经验,更要能够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促进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能为国际会计学界所理解和接受,提高中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切身利益。加入WTO后,我国的会计改革将承受着更大的国际压力,我们主张顺应会计国际化的潮流,反对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变成“角”或“富人俱乐部”,反对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变成“倾销”西方发达国家会计理念的机构。我们要加强与亚洲各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沟通与交流,积极参与所有重要的国际会计组织的会计协调活动,充分利用国际讲台,完全有可能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影响,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 3.会计国际化进程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目标,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我们可以借鉴各国的经验,先进的方法,但是我们决不能操之过急,认为中国的会计改革应该是超前的、先进的,是能够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相匹配的。国外的具体会计准则都有特别的背景和案例教训,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几经修订逐步形成的一套规范体系,如果我们一味追求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忽视中国国情,就会导致认识上的失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根本目的是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会计国际化进程应服务于改革实践,立足长远,不求速成。 4.加大执法力度,确保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经过二十多年特别是近十年来的会计制度改革,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但有良好的会计标准,还必须有严格的执行和监督,没有严格的执行和监督,再好的会计标准也将难以发挥其预期作用。加入WTO后,整个市场经济将严格按法律、规则、惯例、程序办事,这必然对我国的会计执法环境提出挑战。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和维护各经济单位的合法利益,推动会计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 5.加快培养高素质国际型会计人才,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综合业务水平。我国的会计理论水平和水平低,会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一时很难适应西方复杂的会计方法和原则,即使借鉴过来,也不一定就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会计在人们心目中的作用还往往停留在做假账和逃税方面,会计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企业管理者对会计的要求也因此而停留在浅层次上,这些都制约了我国会计国际化深度和广度发展。因此,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改革会计教育体制,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与造就大批能适应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会计人员;另一方面,要加强会计继续教育,使在职会计人员不断进行会计知识更新,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具体来说,不仅要掌握国际上通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知识,具备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而且要掌握
外语、机及其技术等工具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