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与重塑(3)
2017-09-12 01:17
导读:二、会计职业道德严重滑坡的原因 (一)社会不良风气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影响 1.历史造成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我国建国以后的十多年中虽然在 经
二、会计职业道德严重滑坡的原因 (一)社会不良风气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影响 1.历史造成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我国建国以后的十多年中虽然在
经济工作中也出现过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但在总体上社会风气是健康的。五十年代浮夸风和“文化大革命”中实用主义、颠倒黑白、弄虚作假思潮的影响在延续,遇到市场经济环境,又迅速膨胀,使会计信息服从所谓的“”需要,会计人员无力阻拦,随波逐流,表现出职业道德的滑坡。 2.利益驱动的负面影响。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上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在会计领域也同样遇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二律悖反”的困惑。如物质利益原则就恢复了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物质利益原则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物质利益原则也表现出其本身所固有的两重性。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剥削阶级意识抬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削弱,致使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频现,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包括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所以人们在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时所讲的“利益驱动”就是这种价值观念变化的一种负面效应。例如,在下岗失业和违反原则作假帐的两难选择中,多数会计人员选择了按单位负责人意见作假帐,表现了追求最基本的自身经济利益。反映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失范。 3.规范体系不完善,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处罚苍白无力。新成立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颁布这一时期,对会计人员职业行为的要求,散见于各种财务会计行政
规章制度中,上述这些规定中明显地体现了国家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以及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但是都还没有将这些内容明确为职业道德,也没有明确提出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条款和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1996年以后这种状况发生了明显的转机,第一个突破的是1996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专门以一节的篇幅,明确提出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条款,实现了在会计规章中使会计职业道德的表现形式单独成文和单独规范。第二个突破是遵守会计职业要求,第一次写进了根本大法,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39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 道德,提高业务素质。”这些虽然都表明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逐步进程,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 另外在调查中,有75%的人认为对不讲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处置太轻,25%的人认为根本没有处置。职业道德的违规行为惩治不力、缺乏职业道德自律组织和对道德优劣表现赏罚不明,我国1993年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制约,缺乏强制性和操作性,客观上不利于制约违法会计行为的滋生蔓延,又使会计人员抵制违法会计行为时,缺乏保障。正像有的会计人员面对弄虚作假的授意、指使、强令而承认自己行为有失职业道德时所说,法律都管不了的事,我们的道德更无能为力了。
(二)单位负责人的不良道德 会计人员在单位对单位负责人地位上的从属性,也就带来其职业道德作用上的从属性。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发挥作用的程度具有从属性特点,较缺乏独立性品格。会计人员是单位内部的会计做作业人员,是受聘、受雇于其所在单位的工作人员,其衣、食、住、行、任免、奖惩、升迁,均依靠其在单位的任职及任职的业绩。在过去,赋予会计人员“双重身份”,使他们既是单位的工作人员,又是代表国家的工作人员,会计人员的任免并不完全决定于单位负责人,还要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约束,这在计划条件下是适应的,也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在建立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在人事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中,这种“双重身份”就行不能了,他们同独立、公正执业的注册会计师不同,没有在单位之外、之上的独立执业地位,他们的工作完全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管理之下,单位负责人拥有充分的用人权。会计人员在单位的地位具有天然的从属性,使得其职业道德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作用大小,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从属于所在单位的文化层次、及其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这种从属性往往不以侍人员的主观愿望为转移,而且这种从属性对会计人员自我职业道德修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要求会计人员要具有比以往高尚的职业道德境界,才能使职业道德充分发挥作用,而不少会计人员却很难做到这种程度。因此新《会计法》特别强调对违法行为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是非常正确的。 在调查中显示,当前普遍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占88.8%的会计人员是没有主观故意的,如果没有遇到授意、指使、强令,他们自己是不会主动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何况点其中50.34%的会计人员是被近操作,就更是在职权范围之外,力不能及的行为了。这种情况,严格地讲,虽也表现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欠,但根源是比会计人员握有更大权力的具有弄虚作假主观故意的单位负责人不良道德水平所造成的。如国内闻名的“琼民源”案,在1996年的年度报告中虚构利润5.4亿元,就是在“琼民源”董事长马玉和的直接指使和策划下作出的。为此,马玉和因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会计人员表现出的不良职业道德,正是单位负责人意志的体现,是单位负责人不良道德的直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