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会计政策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思考(2)

2017-09-14 04:35
导读:二、会计政策直接影响着财务会计报告 1.会计科目的设置影响着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由于企业要向外界提供统一、规范的财务会计报告,遵循可比性原则,
  二、会计政策直接影响着财务会计报告  1.会计科目的设置影响着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由于企业要向外界提供统一、规范的财务会计报告,遵循可比性原则,一般情况下不能随便设置和添加会计科目,而是只能在固有的科目下进行二级科目的添加。因此作为宏观会计政策的制定机构应随时注意关于科目的变动。因为我国的原有体制的打破,以及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的经济问题不断地涌现,因而新科目的增设也是必然的。新科目的设置及其核算内容,在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时,都会产生歧义,进而会影响到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2.具体会计处理的改进影响着财务会计报告。对于同一项经济业务,不同的会计主体、不同的会计人员、甚至同一个会计主体内部,其会计处理方法也是可以选择的。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所编制的财务报表也就不同。从信息来源看,这不论是对国家宏观控制,还是对企业的微观管理,都是不的。  3.宏观会计政策对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存在一定的影响。目前《企业会计制度》对财务会计报告的格式、内容和编制方法都做了十分详细的规定,而在各具体会计准则中还没有对财务会计报告做具体的规定,仅是对现金流量表以及资产负债表的日后事项发布了具体会计准则,使财务报表的编制更为合法合理。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还不十分完善,这会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而宏观会计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其开始到形成需要的时间较长,这种滞后性也必然会影响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  4.微观会计政策对财务会计报告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微观会计政策其实就是企业关于会计核算方法选择或宏观会计政策具体执行的问题。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一个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其微观会计政策一般是不一样的,由此必然会对于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产生影响。  三、完善财务报告体系的政策建议  由于会计政策对财务会计报告有直接的,因此,要改进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健全会计政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1.进一步完善《会计法》。2000年7月已施行的新修订的《会计法》虽然相比修订以前,其已经相当的完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于会计信息披露可靠性的、相关性问题规定不到位,责任中没有涉及民事责任的问题等。(1)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就是指其可验证性、真实性、公允性。《会计法》中只是做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但在实务中很复杂,这容易造成会计专业人员与执法人员不同的理解。因此建议《会计法》能够对这一方面进行完善,或出台一些补充规定,或制定一个有关信息披露的会计准则。(2)会计信息相关性在《会计法》中也涉及不多,仅在第二十条指出必须按规定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财务会计报告,因此建议能够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进行加强,例如:要加强对正常运营期间的预测信息的披露,对财务报表应增加哪些信息,应增加哪些表达方式,使财务会计报告能更充实、完善、合理。(3)新《会计法》在第六章法律责任的规定中,列明了单位负责人及其他的责任人违反规定应承担的行政或刑事责任,但是没有涉及民事责任的内容。在实务中,由于违反《会计法》规定应承担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的同时又要承担民事责任的,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法律标准,因此建议《会计法》在这方面制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使有关民事责任的会计违法行为有法可依。  2.进一步健全完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从1993年实施以来,又陆续发布了《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债务重组》、《收入》、《投资》、《建造合同》、《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以及会计差错变更》、《非货币性交易》、《或有事项》、《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固定资产》、《存货》、《中期报告》等十六项具体准则。正在讨论的还有四个具体准则。这些会计准则的制定虽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仅有这些具体会计准则是不够的,因为还有许多核算业务需要会计准则对其做出具体规定。例如:分部报告会计准则,会计信息披露准则,资产、管理费用、负债、利润、及利润表都需要会计准则来对其做出具体规定。  3.进一步完善利润表。收益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一份利润表的后面存在着相当多的利益关系。在实现原则下,传统会计收益一般可划分为营业收益和持产,前者的确定必须在商品或劳务销售等关键事项发生;后者指的是持有资产的已实现的收益中那些由于市场价格或预期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未实现损益,因其缺乏客观计量的相关条件或不能通过一些经济事项加以证实而不予确认。因此这种会使得收益表无法如实反映企业本期的全部收益,而且将未实现增值也摒弃在收益之外,因此,急需建立一个统一的业绩报告,借鉴别国先进的经验,可采用以下政策:单独编制全面利润表,以作为利润表的补充。通过利润表着重反映会计主体当期的经营业绩,而通过全面利润表则全面反映当期会计主体的全部经营业绩和其他财务业绩。这必将提高财务报表对决策人和投资人的吸引力,为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融资来源。  4.完善分部报告。《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分部报表是作为利润表的附表,反映企业各行业、各地区经营业务的收入、成本费用、营业利润、资产总额以及负债总额的情况。分部报表分为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仅从营业收入、利润及资产三个方面给予了限制,而对于其他方面,例如现金的流量大小,共同费用的分摊,以及分部报告的确认计量基础,还有转移价格的确认都没有涉及。因此建议出台一个关于分部报告的详细条例,或者是作为一份具体准则对分部报告不足的部分予以完善和改进。  5.建立一个多元财务报表体系框架。由于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只用一种方法提供单一的会计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信息的提供单一与否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并会因此而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因此,提议建立一套多栏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框架模式,即对同一经济业务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加以处理,并将由此得到的不同信息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使得单一信息走向多元化信息。当然,这会增加会计工作量,因此从经济原则出发,在多栏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中,可以仅对重要的内容进行披露。  6.应该注意加强成本与公允价值并重的构想。我国传统的会计计量属性是以历史成本为原则的,虽然企业会计准则之债务重组已经首先将公允价值予以了确认,但是历史成本的计量方式依然是占着绝对的位置。随着财务信息相关性的越来越加强,公允价值的地位急切需要得到改善。除了在会计事项中对公允价值予以重视外。政府机关、财务部门及相关的会计权威机构应该再出台一些相关的条例对其的地位予以确认。除此以外,从宏观方面应该改进的会计政策还有很多,例如,应该对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揭示与信息结构予以更为规范的规定。尤其是对于充分揭示问题、可靠性与相关性问题,虽然目前的争议还比较多,但是作为政府应该给予一个较为合理的规范。从微观方面来看,企业内部更应该完善会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所提供综合财务信息的充分性和有用性。
上一篇: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