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发展的特征与启示(3)
2017-09-15 03:37
导读:三、我国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启示 我国加入WTO以后,与国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广泛的国际交流要求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我国主要的商业银
三、我国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启示 我国加入WTO以后,与国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广泛的国际交流要求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和大型企业或多或少地在运用远期外汇合约、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以规避风险。但是,关于这些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目前没有统一的规范,会计处理五花八门,有的甚至不进行起码的披露,加大了企业的风险。随着衍生金融工具使用的逐步增多,制定适用的会计准则变得更加迫切。我们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准则路径依赖的特点,而且要解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现实性问题,不能为了与国际接轨而不考虑我国的现实情况。 从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阶段来看,它们都是先制定金融工具会计披露的有关准则,待条件成熟时,再制定相应的确认与计量准则。鉴于我国目前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全面应用公允价值还不太可能,如果一蹴而就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而不顾我国还处于主义初级阶段以及转型时期的特殊情况,不顾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以及相关的法制状况和管理水平,不仅不会带来相关、公允的财务信息,而且很可能造成会计核算的混乱和会计信息的失真。同时,在我国特有的转轨经济体系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采用要考虑到利益相关方的博弈和国家的金融安全。比如,在国有银行改制上市过程中,如果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尤其是公允价值计量,将会带来损益的剧烈波动,在我国特殊的银行信用机制下,银行系统会将很小的经济波动或银行支付危机放大,最终可能酿成金融动荡(王奇波,2005)。 因此,在制定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时,应先制定披露与列报准则,然后制定确认与计量准则,最终使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真正成为会计报告的表内内容,这才是比较合理的选择。同时,在具体的制定过程中,可以先规范业务管理,再规范会计处理;先规范核算办法,后制定会计准则;先规范银行业,后规范其他行业。由此,完成从传统会计向会计的转型,促使我国的会计核算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Vol.28No.1
注 释: ①2001年4月,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改组而来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成立。该组织把建立高质量国际会计准则、推动会计准则国际一体化作为目标。为简化起见,凡涉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的,本文均以IASB表示。其具体含义为:在2001年4月前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01年4月后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②已发布的披露准则SFAS105和SFAS119已经被SFAS133所取代,所以目前美国的衍生金融工具披露主要由SFAS133来规定。
[] [1]FASB.SFAS133,AccountingforDerivativeInstrumentsandHedgingActivities[S].1998. [2]FASB.SFAS138,AccountingforCertainDerivativeInstrumentsandCertainHedgingActivities-anamendment[S].2000. [3]FASB.SFAS149,AmendmentofStatement133onDerivativeInstrumentsandHedgingActivities[S].2003. [4]FASB.SFAS150,AccountingforCertainFinancialInstrumentswithCharacteristicsofbothLiabilitiesandEquity[S].2003. [5]IASB.IAS32,FinancialInstruments:DisclosureandPresentation[S].revised2003. [6]IASB.IAS39,FinancialInstruments:RecognitionandMeasurement[S].revised2004. [7]NorthDouglassC.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ChangeandEconomicPerformance[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8]陈小悦。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9]方红星。制度竞争、路径依赖与财务报告架构的演化[J].会计研究,2004,(1) [10]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2002[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1]孙 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成果评价[J].财会月刊,2004,(4)。 [12]汤云为,宋德亮,李荣林。金融工具会计问题(上)[J].上海会计,2001,(9)。 [13]汤云为,宋德亮,李荣林。金融工具会计问题(下)[J].上海会计,2001,(10)。 [14]王奇波,陈宇峰。论公允价值计量与国有银行改制上市[J].财会通讯,2005,(5)。 [15]叶永刚,黄 河。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演变及其动因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版),2004,(3)。 [16]赵 祥。新制度主义路径依赖的发展[J].人文杂志,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