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问题(2)
2017-09-16 02:47
导读:二、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计量问题 在美国,关于对经理人股票期权采用何种计量方法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最终也未能取得一致意见。美国会计准则委员
二、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计量问题
在美国,关于对经理人股票期权采用何种计量方法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最终也未能取得一致意见。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不得不采取折衷的方法:经理人股票期权价值的计量可以选择“内在价值法”或“公允价值法”,鼓励采用公允价值法进行计量和会计处理,对于继续采用内在价值法进行计量和会计处理的,则应披露若采用公允价值法对利润的影响。
内在价值法是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第25号意见书《对雇员发股的会计处理》(1972)中提出的方法。内在价值是指股票市价超出执行期权(以下称行权)价格的差额,差额越大,股票期权的内在价值越高;反之,差额越小,内在价值越低。根据APB第25号意见书,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大体可分为固定型计划和不确定型计划两大类。在固定型股票期权计划下,行权价格和行权数量在授予日都是已知的,因此授予日即为计量日,在会计处理上一方面记录股票期权,一方面按照当日内在价值确认递延费用,以后在规定的服务期内逐期摊销,实际行权后将股票期权转为股本。由于大多数固定型股票期权将行权价格设定为等于或高于授权日的市场价格,因此往往无需确认期权报酬成本(报酬成本被定义为授权日股票市场价格与行权价格之间的正差额)。在不确定型股票期权计划下,计量日不是授予日,而是行权价格与行权股数都能确定的第一日,因此授权日不作会计处理,会计期末以股票市价为基础,对行权价格和行权股数进行估计,确定期权成本。由于股票市价不断发生变化。股票期权的内在价值也随之变化。这样,每一会计期末都需要以股票市价为基础对以前期间的期权费用进行调整,直到计量日调整确认递延费用,并将余额在剩余服务期内摊销,行权后把期权转化为股本。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内在价值法具有一些固有的内在缺陷,具体表现在:运用不同方法处理固定型和不确定型股票期权计划容易导致混乱,经常调整导致会计处理缺乏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不能适用于复杂的股票期权和其他衍生金融工具。因此,FASB引用期权定价模型,在其发表的第123号公告《基于股票的报酬的会计处理》(1995)中提出公允价值法。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一般采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Black-Scho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