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SWOT分析(2)
2017-09-16 05:23
导读:三、新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劣势分析 (一)公允价值计量实际操作难度大 有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或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因此,
三、新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劣势分析
(一)公允价值计量实际操作难度大
有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或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因此,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在的现金价值的现值计量,就成为取得公允价值的唯一可用技术。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现值计量理论框架,很难正确认识公允价值与现值的关系,也就难以取得公允价值的衡量标准;加之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的不确定,更是增加了运用现值计量估计公允价值的复杂性和实际操作的难度。
(二)公允价值难以达到事实上的“公允性”
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在财务报表中能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 但是却具有不确定性和变动性。一方面,没有一个科学的公允价值的衡量标准体统作参照,公允可能呈现出随意性和不可预测性;另一方面,由于评估手段尚未完善,会计实践者也需要一定时间适应这种转型,从而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选择和判断,更是增加了不确定的因素。这些都降低了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进而影响运用公允价值达到真正的“公允”。
四、新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机会分析
(一)公允价值计量满足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会计准则全球化趋同的趋势日益明显,自2005年1月1日,已经有90多个国家表示要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活跃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市场的中国企业更是需要首先在会计准则上与国际接轨,便于外国投资者更好地了解我国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发展潜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准则制定机构逐渐将公允价值引入金融工具的计量实务,并且逐步扩展到其他资产和负债的后续计量。因此新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标志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实现了实质性趋同,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并且提升了中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地位。标志着中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和加速了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二)经济环境的变化呼唤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的出现是现代会计计量以价值取代传统计量强调成本的结果。当处于静态的经济环境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可以较准确地确定企业产出中的保值和增值部分。但是当处于变动的经济环境中,企业所代表和拥有的是一种生产能力或创造未来有利现金流量的能力,此时,资产计量属性就有必要由历史成本转向公允价值。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知识经济浪潮的兴起,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加大,大量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的出现,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相关性缺陷越来越突出,而价值计量尤其是公允价值计量则成为能够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最相关的计量属性。因此,现代会计计量逐渐以价值取代传统会计所强调的成本。由此可见,公允价值计量是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会计计量发展的必然结果。
五、新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威胁分析
(一)我国的市场环境尚不完善,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制
公允价值需要在交易双方的信息对称的情况下,才能使进行交易的价格与公平价格保持一致。我国现在还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目前的市场环境还不完善,生产资料一级市场、产权市场尚在建立,各类要素市场的运作也不够正规;对于绝大多数资产和负债而言, 很难找到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值,在缺乏市场价格时, 需要利用其它信息和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 操作上比较困难,而且相关中介机构尚难以真正独立、客观、公正地行使中介职能;还有一些中介机构缺乏诚信, 对一些资产或负债的评估有失公允,资产评估的科学性还存在较大欠缺。这些都导致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在如此条件下确认的公允价值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而有可能影响企业资产或损益计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 存在大量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