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摘 要: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2)

2013-06-09 01:10
导读:英汉习语差异是多方面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与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低微的动物。对

  英汉习语差异是多方面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与“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低微的动物。对中国人来说, 大多数情况下, 狗是令人讨厌的东西, 其形象是肮脏、龌龊的。汉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 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中, 狗被认为是心爱的东西或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欧美人爱狗如爱子,

  经常让它与人平起平坐, 把它看作家庭的一员。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都没有贬义, 如topdog (最重要的人物) ,

  lucky dog (幸运儿)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皆有得意之时) , The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 (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 Dogdoes not eat dog (同类不相残) 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 ,“累及了”是dog tired。与此相反, 中国人喜欢猫, 猫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一般指其可爱精灵的特性。

  人们常用“谗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 “cat”是魔鬼的化身, 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 人们厌恶它, 所以She is a cat 是指“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4. 地理环境的差别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 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 而汉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而在形容某人花钱大手大脚时, 英语是spend moneylike water ,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东风”即是“春天的风”, 它象征着“春天”、“温暖”, 它吹绿了中华大地, 使万物复苏,

  故有“东风报春”之说, 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 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 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英谚中有When the wind isin the east ,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 (东风到, 寒风吹, 对人对畜都不好) 。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 在英国, 报告春天的消息是“西风”, 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

  故有“西风报春”之言。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曾写过一首诗《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 , 诗的最后一行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 O , Wind , if winter comes ,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

  (啊, 西风, 假如冬天已经来临, 春天还会远吗?)

  生活环境的不同, 使得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 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文化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且能引起美好的联想, 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平淡无奇, 毫无意义。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耕牛是勤劳的象征, 人们常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有老黄牛精神。鲁迅先生曾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

  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牛耕为主, 耕牛与人们朝夕相处, 且勤劳忠厚, 自然受到中国人的爱戴和赞誉。

与中国不同, 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因此在英美文化中马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所以汉语有“力大如牛”, 英语则说As strong as a horse ; 汉语讲“像牛一样勤劳”, 英语则为work like a horse。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的标准, 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严复在他的《天演论》中说: “译道三难: 信、达、雅。”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 “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着两面, 一当然力求其易解, 一则保持着原作的丰姿。”

  傅雷则认为: “以效果而论, 翻译应该象临画一样, 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则提出: “文化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翻译概念是:

  “翻译就是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语言等值体———首先是就其意义而言, 其次是就其风格而言。”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不同, 但中心要旨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保持原作的风格, 重视反映原作的风貌。

  忠实准确, 实际上指的是透过一种语言去再现另一种语言所反映的思想和文化。本文来自翻译中国 www.FanE.cn

  纵览中外翻译史,“直译”与意译之争均赫然在目。争论的实质可用一句话概括: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原文的表达形式问题。其实, 直译与意译是相对的, 两者之间相互联系, 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只要一种语言忠实传达了另一种语言的思想文化, 则不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是可取的。

  翻译是再现原作的过程, 能忠实再现原作的全部内容和特点的译文就是好的译文。好的译作总是结合各种翻译方法的。在习语的翻译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直译

  直译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各民族的文化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具有共性的东西。也就是说, 由于人们在感情, 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 英汉习语中也会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相近, 隐含意义相同, 也就是说习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相同, 可以互译。如Easy come , easy go 与汉谚“来得容易, 去得快”, To be on thin ice 与“如履薄冰”,

  a drop in the ocean 与“沧海一粟”, to be out at elbows 与“捉襟见肘”, at sixes and sevens 可以译为“乱七八糟”等。

  有时有的习语的比喻、形象可能对读者比较生疏, 但由于它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 或明显的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 宜采用保留原文习语表达方式的直译法。如The Trojan horse 译成“特洛伊木马”, armed tothe teeth 直译成“武装到牙齿”, a cat has nine lives 则可译成“猫有九命”, tower of ivory 为“象牙塔”, “八股文”译作eight - legged essay。

上一篇: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拓展,中国企业的英文网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