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摘 要: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3)

2013-06-09 01:10
导读:有的英汉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 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 并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 也就是说当原文习语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

  有的英汉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 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 并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 也就是说当原文习语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 读者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 可采取直译。如toshed crocodile tears ———猫哭老鼠,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of the other ———半斤八两, 又如“雪中送炭” ———to offerfuel in snowy weather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even the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s favor 类似的习语译文, 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 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 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 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

  2. 意译

  一些文化意义很浓的习语, 直译不能传达文化意义,

  更换又易将译文文化强加到原文文化中, 增词太多无异于解释, 遇到此种情况应采取意译。如我们所熟悉的英谚“When in Rome ,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直译则会使读者费解, 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其他地方? 其实这句话隐含着“入乡随俗”的意义, 应采取意译。

  我们知道,“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意义完全不同。在汉语中“龙”是“高贵”、“尊严”的象征。而英语中对应的dragon 的文化意义是“怪物、魔鬼、凶残”等。因此“望子成龙”不可直译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dragon , 而应译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又如英语习语中的a cat on hot bricks , 形象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 痛苦而狼狈, 这个情景与汉语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 都表示“焦急而狼狈”, 翻译时更换了形象, 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

  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而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 如“天有不测风云”, 若采用直译, 会使西方读者不知所云, 因为汉语中的“风云”

  的文化含义一般的西方读者很难理解, 如意译成something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 , 读者就能一目了然。如asold as Methuselah , 如果直译成“同玛士撒拉一样老”则很难让中国读者理解, 意译成“寿比南山”或“长命百岁”

  更恰当; 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 可译为“腹背受敌”;

  bend the bow of Ulysses“执行一项艰巨的任务”。同类的例子还有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 , 在译成汉语时, 其中的字面形象dog , bone 都不能直译, 可意译成: “对你说别人坏话的人, 也会说你的坏话”; 或者“搬弄是非者, 即为是非人”。

  3. 增译

  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 而直译又不能使读者理解时, 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解释性的词, 使译文形象生动, 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如: “黄鼠狼给鸡拜年———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 ———not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 ; 盲人瞎马———A blind man on ablind horse ———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 ; 又要马儿跑, 又要马儿不吃草——— You can’t make your horse work withoutfeeding her 。又如“借花献佛”Present Buddha with flowersgiven by another ———make a gift of something given by another ; “缘木求鱼”Climb a tree to catch fish ———a fruitless approach。此外, 对一些习语可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 以使读者了解原文习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如“东施效颦”如果只译为Dongshi imitates Xishi , 就会使西方读者无法了解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东施是谁, 西施又是什么样子, 因此译为Dongshi , an ugly woman , 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 , 就使读者一目了然。又如中国的谚语: “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 可译为One monk , twobuckets ; two monks , one bucket ; three monks , no bucket , nowater ———more hands , less work (邓炎昌, 1989) 采用这种方法, 有利于读者了解原文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4. 其它

  有些习语属“貌合神离”, 其实际意义相差甚远, 不能互译。如Wash one’s hands , 一看到它, 我们总会想到汉语中的“洗手不干”、“金盆洗手”, 以为两者的意义一致。

  实际上它们从意义到用法上都有相当大的距离。前者是“不管, 不负责”的意思, 而汉语中的“洗手不干”原指盗贼改邪归正, 现在可以指不再干某职业或某事。又如, 中国有句古话, 叫做“知子莫如父”, 英国也有个成语“It is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child. ”( The Merchant of Venice)

  乍一看, 两句成语意思相近, 其实意思相反。汉语强调父亲最了解孩子, 英语则用“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

  这种句型来反衬即使是父亲也不一定了解孩子。

  有些习语含有褒贬意义, 翻译时不可随意对应。如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与汉谚“说曹操, 曹操就到”, 前者中的“devil”有贬意, 而汉语的“曹操”并无贬意。

  本文从历史典故、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地理环境等方面分析体现在习语中的英汉文化差异, 提出英汉习语中首先要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传达, 即翻译出原文的真正意义, 在没有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兼顾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 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译出原文的褒贬意义。

  由此出发提出具体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 张宁.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J ] . 中国翻译,

  1999 , (3) .

  [2 ] 朱耀先. 谈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J ] . 中国翻译,

  1997 , (4) .

  [3 ] 孟建钢. 文化·翻译·语用等值———兼谈符号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J ] . 中国科技翻译, 2000 , (2) .

上一篇: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拓展,中国企业的英文网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