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从以上的表中笔者透过现象分析如下: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语境对人类的交际起着巨大的作用。“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 high-context culture),因为他们在交流中更注重社会地位、客套话和其他的心理语境和外界语境信息,即人们强调‘意会’;而英语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 ,他们经常忽略这些信息,在交际中更多依赖的是语码信号本身,即人们注重‘言传’。” [21](P108)两种不同的文化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交际方式和价值取向。
差异首先在于直接道歉方略,操汉语人士中该方略使用率为43% ,操英语人士中为7.2%。高语境文化的模式是统一、同一。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是集体主义,重视集体的和谐,他人的利益至高无上,人际关系的紧张与对立有违社会规范,有害于双方的面子。而采用直接明确地道歉的策略则可以避免更剧烈的紧张与对立,因此,为了维护对方的脸面以恢复和谐的关系,中国人道歉言语行为中多采用此策略(直接道歉apologizing),其使用率达到43%。低语境文化的价值取向是推崇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人们可以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而争吵,因此比较不会使用直接道歉的方式。
其次,两者的差异在于减轻责任方略和补偿方略,他们的使用率分别为操汉语人士3.9%、3.9% ,操英语人士20.9%、21.7%。低语境文化的模式是分散、差异。英语国家的价值观念是个人主义,重视个人利益不受损害,个人间的冲突不受舆论谴责。在这种模式中, 个人的意见和与别人的分歧是被称赞的, 一定程度的冲突被认为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英语国家, 意见的冲突和据理力争被认为是一种民主的表现,所以英语国家的交际方式是富有冲突性的(confrontational) 。人们因而无可避免地冒犯别人。一旦冲突发生,他们多采用减弱事件的严重程度或责备他人也有责任,或质问责任的前提以质疑责任的存在等方式来减轻自己应负的责任,或声明愿意对对方的损失给予补偿, 即采用方略1减轻责任方略(minimizing)和方略5补偿方略(offering repair),其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脸面的同时,修复与受损人的人际关系和恢复受危害者的社会地位。
另外,两者的差异还表现于关心方略的使用率不同,操汉语人士为13.9% ,操英语人士为2.3%。此差异同样与价值观念的差异有关。个人主义价值观非常尊重个人时间、个人空间、个人隐私(可看作是一种心理的空间) ,而对他人的关心有可能会冒犯个人时间、空间和隐私,所以英语国家较少采用关心方略来表示歉意,同时也不能够接受涉及自己个人时间、空间和隐私的关心方式,自然也不会接受此类道歉。
从面子的角度来说,中国人采用形式4 (apologizing) 来保住双方(其实是他人) 的面子;而英语国家的人采用形式1(minimizing) 保住自己的面子。社会关系亦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点,是影响人们交际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的社会交往关系遵循下列原则: (1) 人们应该服从上级或长者; (2) 等级观念强; (3) 遵循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因此, 如果每个人成功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领导、下级、父亲、儿子、朋友、妻子等, 就能取得社会的和谐。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通讯日益发达、经济日益全球化,国际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在与操其它语言的人们进行交往的时候由于文化习惯、价值取向的不同,我们难免会冒犯他人。在这种的情况下要及时道歉以修补受到损害的人际关系。道歉不仅是为了表现礼貌的周全和良好的教养,更是为了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尊重他人权益也是维护个人权益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应尊重别人,该道歉时就不能含糊,要勇于道歉。给自己也给他人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P82.
[2] 同[1]:P92.
[3] 同[1]:P102.
[4] 同[1]:P104.
[5] 同[1]:P106.
[6]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P247.
[7]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P376.
[8] 罗锦生.浅谈中美跨文化交际中道歉语的使用问题[J].龙岩师专学报,2002,第20卷(第2期):P61.
[9] 司马迁.史记:第三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P2370.
[10] 山东画报出版社.致歉声明[N/OL].光明日报(电子版),2000-07-13.
[11] 潭占海.言语交际中的道歉策略[J].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第3卷(第1期):P29.
[12] 同[7]:P376.
[13]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P104.
[14] 张国霞.跨文化交际中的道歉言语行为与道歉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第24卷(第4期): P108.
[15] 同[7]:P383.
[16] 潘小燕.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第5卷(第1期):P91.
[17] 同[13]:P103-104.
[18] 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P132.
[19] 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P73.
[20] 同[7]:P379-380.
[21] 同[14]:P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