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eu-是前缀,意(2)
2013-08-04 01:10
导读:三、委婉语的使用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底蕴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折射文化的一面镜子, 研究 语言同研究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英汉文化因其民族心理、价值
三、委婉语的使用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底蕴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折射文化的一面镜子,
研究语言同研究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英汉文化因其民族心理、价值观、社会习俗和传统文化的不同,而影响着委婉语的使用。下面从英汉语中常见的几类委婉语的对比来说明委婉语使用在英汉文化中的映现。
(一)、有关年龄的委婉语
“在西方人的眼里,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在‘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的口号下,一切与私生活有关的问题,如年龄、体重、婚姻、贫富等都蒙上了委婉,间接的表达方式。”[7](P45)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谈“老”变成了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尤其是在女士面前更是忌讳。因此,人们在交往时,总是力求避免“old”这个词。另一方面,西方注重竞争、讲究效率,由于老人年纪大了,不论精力还是能力都已今非昔比,远不及年轻人的那股干劲。所以,老年人往往遭到冷遇。在老年人的意识里,“old”(老)乃是“useless”(不中用了)的代名词,“老”常使人联想起晚年生活的孤独与凄凉,所以常常避免用“old”,“aged”等字眼,而用一些悦耳的词语代替。如:“seasoned man”(历练的人),“elder statesman”(政界元老),“senior citizens”(资深公民),“the mature,the longer living”(生活经历较长的人),“golden years”(金色年华),养老院也成了“a home for adults” 或“an adult community”(成人社区)。怕“老”成了整个西方世界的社会心理定势,然而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因为中国历来有“敬老尊贤”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同时中国传统的紧密的家庭结构及“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使得中国人“重家庭”、注重祖先崇拜、提倡伦理人情。老人在社会中普遍受到尊重,年老并不可怕,因此这方面的委婉语也很少。常见的也只有“风中之烛”、“年事已高”、“这把老骨头”或“这把岁数”等寥寥几个。而且中国的老人多以“老当益壮”、“ 老骥伏枥”为荣,甚至还倚老卖老,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老人不惧怕谈老,社会自然不忌讳“老”字。如:“老人家,您贵庚啊?”、“老伯,您身子骨可真硬朗啊”。中国人习惯把“老”字放于姓氏前后表示尊敬和亲切,如:“老王”、“郭老”等,前者表示亲切,后者表示尊敬,且敬意较之前者更深一层。在中国,“老”字还带有敬意,意味着权威和智慧,“姜还是老的辣”、“老成持重”,所以“老师傅”、“老总”、“老首长 ”、“老中医”等都成了尊称。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二)、有关贫穷的委婉语
“众所周知,英美两国是科技和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贫富极其悬殊的国家。“Poor”在英语中是一个可怕的字眼,它意味着生活困苦,也表示社会地位低下。”[8](P46) 因此,必定会用许多悦耳温和的词来取代Poor。请看下面描写贫穷妇女的一段文字:
“I used to think I was poor. Then they told me I wasn’t poor. I was needy, Then they said it was self-defeating to think of myself as needy, that I was culturally deprived. Then they told me deprived was a bad image, that I was underprivileged. Then they told me that underprivileged was overused, that I was disadvantaged. I still don’t have a dime but I have a great vocabulary!”[9](P46)
这段自述带着强烈的讽刺意味。有关当局以温和动听的委婉语竭力掩饰贫困的事实,到头来这个贫穷的年轻妇女除了得到一大堆词儿外,仍是一无所有。从这句话中可知,在金钱万能、拜金潮流盛行的西方商品社会里,贫穷为人所不耻,自然要想方设法加以掩盖。而“贫穷”经过此番乔装打扮也着实改变了人们对它的联想,人们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些许慰藉。在交际过程中,穷人用“out of pocket,in reduced circumstances”代替“no money”或说的更委婉“in difficulties”,把时常面临的失业“unemployment”形容为“lay off, get the walking ticket”,他们甚至把贫民窟说成“sub-standard housing”。除了穷人自身怕谈“poor”外,政府更忌讳贫穷,尤其是英美发达国家的政府。在美国的“官方文件”中,他们自称没有“poor people”,只有“low–income group”(低收入阶层),美国大城市里没有“slums”(贫民窟),只有“old, more-crowded areas”(旧的,居民拥挤的地区)。美国政府除了掩饰、美化“贫穷”于语言外,还付诸于行动中。他们把穷人集中到偏僻的山区,周围再修建高速公路,前来参观或路过的人不知道的还以为穷人过着闲云野鹤般的隐居生活。英语中会有这么多有关贫穷的委婉语,与其社会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贫穷”并不像西方那样讳莫如深。在文革期间越穷的人思想觉悟越高,有钱的人被认为是资本家、土财主,还要被“割尾巴”。受这种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