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eu-是前缀,意(3)
2013-08-04 01:10
导读:影响 ,在这过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有认为越穷越光荣,还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津津乐道。自然不必忌讳贫穷,常见的几个书面委婉语有:拮据、
影响,在这过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有认为“越穷越光荣”,还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津津乐道。自然不必忌讳“贫穷”,常见的几个书面委婉语有:“拮据”、 “手头紧”、“囊中羞涩”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士不理财’的观念。千百年来,人们抱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形成了读书人羞于言钱的心态。”[10](P99)读书人视钱财为粪土,诗人屈原不畏权贵、不屈贫贱,而陶渊明也“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们以清风亮节为荣。可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态度可能截然相反。
(三)、有关职业的委婉语
英美人奉行“人人平等”的思想,非常注重突出自我、表现自我的性格特征,在自我介绍时也只是介绍姓名、职业,很少提及公司。所以在介绍职业时,为了免于贬损自我以及他人形象,人们常常通过美化社会地位相对卑微低下的职位及其从业人员,来上扬或拔高职业名称,进而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心理安慰,也可避免职称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刺激、尴尬和不快的联想。正因为如此,他们特别注重职业委婉语,比如:“garbage collector”(垃圾工人),不但表示垃圾工人社会地位低,而且还极易使人联想到肮脏不堪,臭气熏天的垃圾,这自然需要加以回避,用 “sanitation engineer”(环卫工程师)来替代。“Undertaker”(焚尸工)被称为“grief-therapist”(哀伤治疗专家),“boot black”(擦皮鞋工人)美称为“footwear maintenance engineer”(鞋靴保养工程师)。地位低微的职业通过美化摇身一变而身价百倍,形象美好,“mechanic”(机修工)成了 “automobile engineer”(汽车工程师),“school-principal”(中小学校长)成了“educational engineer”(教育工程师)。这充分表现出英美国家普通存在的一种社会心态,突出自我、注重能力。相反,汉语中这类职业委婉语却很少,因为中国人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民间流传的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干一行,爱一行”,最能体现这一点。建国以来,政府大力提倡“工作不分贵贱”、“劳动最光荣”的职业观,还提出农民最可亲、农民最可敬、农民最可爱。在这种情况下种田的也不会觉的不好意思,他们认为那是在改良土地。另一方面,人们受中华民族诚实谦逊美德的影响,不会因为自己的职业舒适清闲而夸夸其谈,也不会因为自己的职业艰辛低下而缄口不提,这得益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汉民族的民族性格。因此,人们在言及自己的职业,常常是实话实说。如果有人故意在正式场合中夸饰自己的职业,往往会被看作“吹牛”、“虚伪”、“爱面子”而受人鄙视。
(四)、关于“小”的委婉语
“英美文化是一种崇尚金钱的物质文化,而中国文化是一种崇尚传统的农耕文化,必须在语言上有不同的表现。”[11](P80)在当代英语国家中,尤其是在工商界,为了顾全面子,尽量避免使用“small”一词,对中或大的东西会再夸张得大一些,故用“intimate”或“limited”代替 “small”。所以“small room”成了“intimate room”(小房间);“a limited number of”实际上是“a small number of”。美国生产的“compact cars”(精巧汽车)实际上是“small cars”,他们不会说“sub-compact cars”(超精巧或袖珍汽车)为微型。在中国,“小”字就不像英语国家那样忌讳。能拥有一辆小型或超小型汽车不但不失面子,反而是一种荣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小康生活,买了小洋房。在古代,许多文人骚客经常形容娇小女子为“小巧玲珑”,把小户人家的女孩说成“小家碧玉”。以前的人有裹脚的习俗,诗人称小脚为“三寸金莲”。相传明朝朱元璋的皇后因其脚大而被人戏称为“大脚马皇后”。在西方这是很难让人接受的,由此可以看出英汉民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的不同。
(五)、关于姓名称谓的委婉语
中国人特别重视名讳。这是因为王权思想在两千多年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占据着核心地位,并且根深蒂固。因而封建帝王被尊称为“真龙天子”、“天之骄子”,代表神的意志,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尊严。在这种制度下帝王对于自己“名”中所用之字,也拥有绝对的独占权,臣民一概不得擅用。如果在行文、说话、起名时不慎用了讳字,那就可能大祸临头。为此改用别的字,如: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 秀才”改称“茂才”。唐太宗李世民忌“世”、“民”二字,将“世”改用“代”,“民部尚书”改为“户部尚书”。在古代,君王的名要避,家族尊长的名也不例外。臣民对自己祖先、长辈的名字同样讳莫如深,不敢出口,否则就是对祖宗的冒犯,这是不敬的。如“苏轼的祖父叫苏序,苏轼的父亲苏洵写文章时不写‘序’ 字,改用‘引’字代替。苏轼为人作序则改用‘叙’字。”[12](P172)此类例子不胜枚举。除了改字的手段外还有用改音和缺笔等方法。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用了改音的方法来避母亲的名讳。林黛玉每遇“敏”读为“密”,只因为其母叫“贾敏”,而改音避讳。在书写“敏”字时也常常减一二笔,用缺笔法来避母亲之讳。由此可知,回避本家族尊长名既符合儒家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中父子纲纪的要求,也适应了儒家“长幼有序”的人伦观念。“中国古代姓氏兴字和号,实际上字和号就是对姓氏禁忌的一种避讳,也就是说,字或者号就是为了避免直呼而选用的委婉语。”[13](P109)中国传统文化对“ 宗”从来都极其重视,中国人尊祖敬宗的习俗和称谓上的禁忌已沿袭至今,大多数中国家庭中子女不敢直呼父母或尊长的名字,否则会被看作少教无礼。这种“子不名父母”、“臣不名君上”及“上下有礼、长幼有序”等传统礼制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崇长辈的民族心态,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人提倡自我贬抑,不突出个人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