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期望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
2013-10-20 01:52
导读:英语论文论文,浅谈期望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期望教育就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并
期望教育就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并以此不断地鼓励和暗示受教育者,使其增强 自信心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目标的教育过程。在
哲学上体现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 用来实现激发个体最大潜力的实施过程;在
教育学心理学上则体现为从学习动机的形成到学习目标实现的一个 完整过程。
一、期望教育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提出期望,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提出期望首先要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学习目的的教育是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是与学校
政治思想 教育及学生的世界观培养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英语的社会意义, 把当前的英语学习与祖国的需要和未来的建设事业联系起来,与个人的远大理想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联系起 来,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长远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和自觉性。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对 学生提出大期望,使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大目的。这个大期望就是:“每个学生通过努
力学习最终都能成为社 会的有用人才。”大期望提出之后,把学生按英语学习成绩分为优、中、低三个档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 不同的期望。
优等生类学习动机较明确,学习劲头足,自信心强而持久,对他们的期望要定得偏高一些,即属于“跳一 跳才能摘到桃子”的类型。经过一段时间,有的学生达到了预期目的,有的没有达到,这时要及时总结评价。 对达目的者应再提出新期望,对没达目的者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寻找差距,对其获得的成功及时予以鼓励, 这种方法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最后,当他们达到目的时,回头一望,自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对中等生类,在分析他们英语学习成绩稍差的原因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目的(即提出大期望), 主要采取“最优等生战略”,把他们的英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有一些他们各自的强项与优等生比较,会使 他们突然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我”,顿生赶超优等生的心理,这时再趁热打铁,提出期望(包括长、短期) 。期望确定之后,就要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而不能像对待优等生那样,进行最终的成果分析,因为那样 可能太迟,起不到好效果。只有及时帮助其校正学习方法上的偏差,才能使“五分钟热度”变成长期的动力, 才能使中等生树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赶超优等生,最终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以此为动力,增 强实现大期望的信心。
差等生是英语教学中实施期望教育的最佳人选,因为差等生在学生群体中常被忽视,因而他们都具有羞怯 、懦弱、自我放弃、破罐破摔的外部心理表现。而通过悉心的交谈会发现,他们往往都具有强烈要求学习好的 愿望,而且智力并不差,有的由于英语基础差,有的苦于方法不当,有的苦于不被理解等诸多原因而畏缩不前 。他们渴求理解、帮助和信任。根据他们对老师的一个眼神、一种语气都十分敏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候当众 或私下给予期望,他们会牢记于心,发愤努力。这时再找其谈心,寻问学习上的难题,帮助解
开心中迷惑,并 及时鼓励其取得的点滴成绩。结合成功教育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若要有用需努力 ”的信心和决心,运用成功来争取更大的成功,最终实现老师的期望。
通过这样的分档对待,在班集体里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期望 ,在期望的鼓舞和优等生的带动下,学生们自觉地学习,沿着期望阶梯不断实现自己的目标,然后再奔向更新 的高度。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二)强化期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强化期望就是及时利用已实现的短期期望来强
化学生对实现中、长期期望的信心,实质上是利用迁移规律 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的学生英语成绩较好,而其它学科较差;也有的学生初中成绩较好,而高中较差, 对这样的个体,最好的方法是利用期望教育,结合迁移规律,用其它学科的成功经验(包括学习方法与学习态 度)或其它时间段的成绩来影响其现阶段英语的学习情况。这种触类旁通的效果可以增强学生实现期望的自信 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原有的学习动机。布鲁纳在《教学过程》一书中把“原理与态度的迁移” 看成是“教育过程的核心”;布鲁姆也曾说过“强化了的期望是最好的学习动机”。
(三)分解期望,使学生产生求知欲
分解期望就是将一个具体的期望分散开来,分别落实于各个教学环节,做到环环有目的,节节有期望,针 对不同的学习重点提出即时的不同期望,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实际上是一个用小期望来引导学生产 生求知欲的过程。例如,在课堂上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 界,《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种状态的概括。笔者采用的方法一是在课堂上或个别
辅导时 即时提问,同时暗示“你能行”;二是在考试前复习阶段启发诱导。二者均使学生产生急切的求知欲,并增强 自信心。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