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⑶启发引导
这一环节是指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在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句型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出语法规则,从而认知和内化语法规则,使感性集训升华到理性认识。
这一环节也包含着主体实践与主体认识两个层面:①主体实践方面,要做好“感性训练”工作,引导学生根据交际性操练中的语言材料、句子结构进行举一反三的操练,以形成熟巧,增加感性认识。主要策略: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情景,针对重点语言材料,句子结构,启发诱导学生尝试归纳出规则。②主体认识方面让学生在教学活动的本质中发现规律,从而得到了“理性升华”。“理性升华”不应局限于机械地模仿,更应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即灵活、正确地运用。主要策略是让主体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的积极思维活动,归纳出规则,并利用语言规则,促进理解语言材料的速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规则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启发引导得出规则的操作过程是:
积累材料——套用句型——点破规则——操练运用——归纳规则
如在教学book two l72时,利用该课情景,教学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和had better(not)do sth时,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①出示投影:医生在给一位胖妇女检查身体,并说:if you want to be thinner and heathier,you’d better not eat too much and you’d better take more exercise.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②出示投影,套用句型示范及操练:
if you want to learn english well,you’d better……
if there’s a lot of traffic,you’d better(not)……
③点破规则,着重强调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语法规则和had better (not)do sth.句型结构。
④通过句型套用操练,增强感性认识,逐步达到自动化的习惯。
⑤引导学生操练,认知和内化规则,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⑷积极探究
这一环节是指引导学生以不同方式对语言材料加工分析,在实践中,发展主体的自我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解决问题,获得规律性认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探究过程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环节同样包含着主体实践与主体认识两个层面。①主体实践方面,要重视“积极思维”,激励主体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开展对问题材料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实践活动。主要策略:教师设计问题或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争论、辩论,提倡一问多答或一答多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展性思维能力。②主体认识方面,要做好“认识规律”工作,即主体在进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实践活动时,主体对客体同时进行积极的能动的反映。主要策略:在对语言材料探究的实践与认识中,增强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评价,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识探究结构。
如在教学book two l66时,教师设计问题:“was the queue jumper really a queue jumper?”“why did the other people laugh at the woman?”……鼓励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启发他们一问多答,探索认识规律。又如在教学book two l72时,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学生对医生提出让mrs brown减肥的办法深感赞同,有的学生突发奇想:“can we help her find another way to make her have meals but not get fatter?”于是在争辩中激活思维,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这一环节是指让学生在机械操练、意义操练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言语交际,以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机械地运用语言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主体必须积极作用于知识客体和现实客体,加强运用语言的交际性训练,使语言学习过程交际化,掌握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一环节也包含主体实践与主体认识两个层面:①主体实践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运用是指用英语叙事、对话、交流思想情感,也就是根据打招呼、介绍、邀请、可能、不可能,喜欢不喜欢、请求、劝告和建议、问路和应答、购物、打电话等功能基础上进行交际活动。“运用语言”可联系实际加以拓展,适当融入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训练内容,以开阔视野,激励情意,激发思维,敢于创造。主要策略:教师设计的交际训练必须有层次性:1)机械性操练,指在帮助学生熟悉新的语言项目,培养快速反应能力。2)意义性操练,旨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新的语言项目,增减运用语言表达实际意义的能力,实现从形式到内容交际的过渡。3)交际性操练,旨在培养学生在具有“信息沟”的模拟情景中,由操练的说转为交际的说。②主体认识方面,必须促进主体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即主体运用已获得的规律性认识,进行巩固、运用、拓展,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主要策略:1)积累经验。在分层次“运用语言”实践中,引导主体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2)拓展创造。在提高理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拓展创造”,促进主体在创新意识、自主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发展。
“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用多种手段创设语境,鼓励学生自由联想,发散思维,以看图说话、语段写作、续编课文、智力训练等形式,进行具有“信息沟”的交际训练。现仅以“课文续编法”略举几例: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book two l62设计问题,why did liu mei leave the hospital quickly?
2)book two l98设计问题,if you see a traffic accident,what should you do?
3)book three l10设计问题,what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o to improve our environment?
这样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通过这样的交际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模式构建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教学模式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排斥灵活性,相反,教学模式应根据年级的高低、课型的不同采取适当变式。这种变式,一方面体现了对不同课型特色的关注,另一方面体现了对不同教法的探讨。教学模式宏观的稳定性与微观的灵活性,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在模式构建的实践中,我们也体会到:主体积极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极有利于他们自身的认识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在设计不同年级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时,我们始终遵循了主体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使模式构建顺利进行。
任何的教育改革都应当首先是教育理念的变革,优化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东西没有变,任你如何在操作层面上的创新、实验都不过是隔靴搔痒罢了。有位著名的语言学家曾这样说:“尽力在语言的药丸上涂上欢乐和果酱”。现时课堂教学所需要的不是灌输,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真实活动、动态生成地“用教材教”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我们教师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陶行之 《现代教育理论》[m] .1985.
[2]叶澜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教育研究,2002(10).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